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前记
我觉得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一种归宿。真正喜欢读一本书,大概是由于能够在书中发现属于自己所需的那份情感和寄托,这和恋爱中男女一个被另外一个深深的吸引的道理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的情感表达又似乎是不一样的。就像我每次看史铁的《我与地坛》都有不同的感悟!
而这一次,仿佛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个人站在海边,有着一种深不可测且又远不可及的感觉,眼前是悠闲平静的海滩,远方是觥筹交错的岁月,一时我也无法分辩方向。只是循着渐渐微弱的光线,想着如何能用笨拙的一支笔来记下此时我的感受。
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一方面对于作者“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双腿”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另一方面又特别羡慕他能在困境中成长起来,另辟蹊径,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或许在他面前,我们都没有资格谈及“同情”,因为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未必能做到如他一般的坚强。所以,对于他,我更多地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敬佩。是啊,我们一直走下去,不是因为我们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地坛也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寄托。史铁生之所以能走出困境,我觉得最大的精神动力来自于他的母亲。是她的爱给了他力量,给了他生的渴望,文中写道,“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平实的一段话中,我看到了一个宽容隐忍、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受伤的儿子的伟大母亲,但同时想必她也是最痛苦的吧,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不光要忍受儿子残疾的痛苦煎熬,还要面对一个万念俱灰、脾气暴躁的儿子。她最简单的愿望只是希望儿子能好好活着啊!文章的最后,是作者身处荒园独自面对着断壁残垣、破瓦残砖时,在痛失母爱之后的顿悟“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只是作者明白的有些晚,空留了满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拥有时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所以能够珍惜身边每个真心对待你的人,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当然,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