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求通而未得。
悱,口欲言而未能。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似简单,实则尺度掌握得极好,自能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愤不启,必得自己是先想求通,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别人再来助他。
就像周处,他年轻时,凶暴强悍,好争斗,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那时义兴有三害,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最厉害的一害便是周处。有人劝说周处去杀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白额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上了岸。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自己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便是在知道乡里人庆贺自己之死的时候,愤了,心里后悔了,但却不知道改正错误还来不来得及,这时候陆云的一番话便如“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花了最少了力气,就成就了一位忠臣。
若是在周处并没有悔改之心的时候,去劝说他,就算花再多的力气,也收效甚微吧,最后怕也躲不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结局吧。
不悱不发,自己欲言而不能,不能,说明能力不足,但欲言,说明已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
从前,有个叫薛谭的年轻人,想学习唱歌,便找到了当时最有名的秦国歌唱家秦青,拜他为师。秦青看他很有天赋,便想将自己唱歌全部的本领教给他。谁知,薛谭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才刚刚学了一首简单的乐曲,就非常满足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八九不离十了,便要告别老师,请求回家。
秦青对他非常失望,但也留不住他。无奈,只好到城外为他送行。当时,春江水暖,鸭子自由嬉戏,春花烂漫,树木郁葱。秦青深深地被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打着节拍引吭高歌了。那歌声时而婉转动听,时而又悠扬高亢,仿佛天籁之音似的。薛谭从来没有听过老师的歌声,他也不知不觉地被这美妙的声音吸引了,痴痴的都要醉了。
一曲终了,过了好久,薛谭才反应过来。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和老师的差距,马上请求秦青原谅,要求回去继续学习,秦青当然高兴了啊。从此,薛谭再也没有放弃,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唱歌,终于也成为了一位有名的歌唱家。
在薛谭欲唱而不能的时候,他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时候,也是老师最省力却最高效的时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领悟力,亦是一个人学以致用的体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学习是为了应用,若举一隅便只学了一隅,说明他根本没有好好去掌握,该教的已经教了,该学的也已经学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重复教一样东西,对方怕是会以为你不愿教他信东西。但是这个知识没有掌握,教新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那自然是“不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