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一个目标并不代表全部。从长远角度来看,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其中的原因也是同样重要的。
什么会给我们带来持续动力?
一、尽量满足三种人类天生的需求: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
“关联感”增强人际关系。关联感是与他人相关及相关怀的渴望——爱与被爱的渴望,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建立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的原因。当你追求的目标是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以及回报社会时,你对关联感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你的人生中有类似的目标吗?
“胜任力”开发新技能。对胜任力的需求关乎影响你的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取所需求的目标的能力。对胜任力的需求掌控着我们的好奇心、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以及克服困难后的自豪,那些能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使人有所作为的目标能满足你对胜任力的需求。这些目标包括:发展技能、学新东西、个人成长等。
“自主权”反映出热情之所在。自主权,这与自由有关。具体地说,这是关于选择和组织自己人生经历的自由。自主权就是要带给你“你是决定者”的感觉——你知道自己是下棋者而不是棋子。
最好的动力——当我们被自己的愿望所鼓舞时,我们自由地做出来源于兴趣的举动而不是被迫强行执行任务。这就是心理学家所指的“内在动力”。
那些能满足人类对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这三种基本需求的目标才能带来我们想要的快乐与幸福。
二、内在动力可以燎原。自由选择的目标能够生成内在动力——一种通往更大快乐、更久耐力、更强创造力以及更好表现的动力。这种动力能被任何管制性因素破坏——包括奖励、惩罚、期限以及过多监控。当你想激励别人时,请仔细考虑方式问题。
三、自主权是动力的燃料。当我们觉得自己拥有“自主支持”的环境时,内在动力便被呵护甚至修复了。当我们觉得内心世界被承认,而且拥有选择(不论这选择多么微不足道甚至虚幻)时,我们对自主权的需求便能得到满足,我们的动力和幸福感也便增强了。当你在给孩子、学生或员工布置任务时可以运用这些因素。这也是帮助他人将目标“内化”的最佳方式,因为最大的成就来源于我们认为属于自己的目标。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追求别人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我们对自主权、关联感以及胜任力的需求一次次受挫后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肤浅的外在价值目标上。换言之,当我们感到压力太大、面临太多拒绝时,当我们觉得什么都做不对,自己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时,我们会开启防卫策略——转向那些对我们没什么好处的目标。“如果我不能得到我要的爱,我就要努力赚钱、出名,那时自会有很多人爱我。”
除了要选择能带来长久幸福感(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称之为“真实的幸福”)的目标以外,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自己选择的目标。每当我们为自己做主时,内在动力都会被进一步增强。当人们觉得有选择权、自己掌握着命运时,会更有动力,更加成功。当人们觉得自己的新年规划反映了自身愿望和价值观时更有可能坚持执行这些计划。
什么会降低我们内在动力?
管制——威胁、监视、限期以及其他压力。
奖励。但意外的奖励以及不与表现相关的奖励都是有效的。
怎么保护我们内在动力?
制造选择的感觉,让人认为自己拥有选择自由的感受。即便有的选择微不足道甚至是虚幻的。这比有真正选择自由更重要。
满足对自主权的需求实际上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强制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
1、当你给他人指派任务的同时请提供给他们“拥有选择”及自主权的感受。这样可以带来另外一个极大的好处——这是使他们把任务最终转化为个人目标的最佳途径。——心理学家称这个过程为“内化”。
2、当我们的基本需求被支持时,“内化”才会生效。我们需要得到与他人——不论是家长、朋友还是员工——的“关联感”。我们还必须觉得自己有能力胜任被“内化”的价值与内容。
3、当我们能懂得被灌输的价值背后存在的道理时(也就是当别人给我们解释目标为什么重要时),我们对“关联感”以及“胜任力”的满足感会极大增强。“理解”是“内化”的关键,过多的干涉与压力会破坏这个过程,把他人的“自主权感受”洗劫一空,使人把达到目标仅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已。
满足人类对自主权的需求并不代表自己包揽所有事或忽略其他人的感受。如果自主权意味着与他人完全隔离,不在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那也会威胁到你对“关联感”的需求——与自主权并重的需求。
【书】
爱德华*德西,理查德*瑞安 “自我决定理论”
【育儿】
在我的情况里,我母亲不光苦口婆心地跟我解释整洁的重要性(她常常提到“其他人会怎么想”),还让我全权负责清理自己的房间。能使屋子保持干净整洁是我的骄傲,因为这是我自己劳动的果实。清理房间逐渐不再与母亲有关,而变成我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