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流的世界中,互联网使得信息一旦进入到这个系统中,就会无休止的流动下去。而易于复制的产品,就能持续地带来价值,比如软件、音乐、游戏、电影等。你会发现,我们注意力已经从实体货品的库存上,转移到了无形产品的流动上了。你关注的微博、朋友圈、今日头条新闻无一不是以信息流的形式存在,你永远看不完它们,你只需要打开手机,关注你当下正好看到的内容即可,能看到什么内容,也是缘分。
过去,计算机的出现,还会模仿旧的媒介来取名,比如“桌面”、“文件夹”。而现在这个新阶段,数字体制的基本单位就是流、标签和云端。因为流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变的更加重要:
(1)即时性。比如我们希望即时看到最新的电影,比如很火的网络直播。
(2)个性化。信息的纷繁复杂,我们希望信息能为自己量身定制,于是有了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对于衣服,我们也希望上面的印花可以是自己要求的。
(3)获取权。比如通过iTunes获取云端提供的音乐内容。以及目前很火的知识付费订阅,获取到的是高质量文字、视频或者音频的一系列服务。
(4)可寻性。信息过载已经是目前的事实,注意力资源也变得更加珍贵,就如罗胖在今年跨年演讲所说的,各个产品、商家都在时间战场上争夺人们的注意力。而能够找到想要的物品,就是一种能力。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如知乎,一种将优质答案经过筛选而置顶的推荐引擎,变得风靡起来。
流动性的增强,将会进一步释放创造力。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具来使得创作变得越来越大众化, 正在发生的事情就是,修图变得越来越容易,美图秀秀可以帮助爱美人士快速美颜,而不再需要专业麻烦的PS软件。另外如个性化音乐,用户可以很容易录制自己的歌曲,甚至未来可提供更加简便的音乐元素,来自己创造歌曲;个性化电影剪辑,除了配乐,无数的电影桥段也会单独发布,提供给爱好者再次编辑,未来,电影不仅仅是用来看的,还是一种能够全民参与,二次编辑,你也可以成为导演,打造自己心目中的电影版本。
想要在全新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去创造出能降低大众学习成本的创造性工具应用。
屏读
屏读的范围,不仅仅包括阅读文字,还包括观赏图片。我们曾经是言语之民,后来变成了书籍之民, 我们现在成为了屏幕之民。屏幕已经变得无处不在,电子书也很容易获取。当然,我不可否认读纸版书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畅快感,这种感觉也只有纸版书才能带来。但是,从便利性的角度来说,屏读变得唾手可得,而且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来进行。甚至,未来我们会发明一种柔性屏幕,薄如纸张,亮度适宜,字体呈现其中有如墨水打印。然后,将100张这样的屏幕装订在一起,加上书脊,再装上漂亮的封面和封底,那么,这一张张屏幕将会带给你纸版书一样的体验。关键是,这些屏幕是可以动态可变的,也就是说,你买了这一个电子书之后,以后看完了,可以再更新成新的一本书。收藏纸版书的书房将成为历史,因为房价都这么贵了,空间很值钱,能省则省对吧。目前柔性屏幕、Kindle电子墨水等都以实现,这种电子书要不了多久必会发明出来。
同时,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数字书也成为一种信息流,是可以变化的,是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知化、组合、营销、进一步分享、屏读等动作的持续流动。因为屏读,阅读也将变得社交化,你阅读的时候可以写下想法,分享给朋友,你标注的重点其他人也可以看到。好的书籍会在社交中涌现出来,经典的书籍会一直传承。任何一本书都不是一个孤岛,它们全部都是相互关联的。书籍中的片段、文章和页面可以混合和传递,每个人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对阅读的书籍进行再理解,再输出,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正所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对一本书的理解,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需要将他们再输出出来,遇见同样能认同这些观点的人群,那就是一条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