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 周六 雨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课堂精彩瞬间。
早上56班,评讲作业手册及现场做练习,以往练习评讲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做习题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至少不会睡。昨晚家长会间隙,我赶忙备课,准备今天习题授课。
56班评讲作业手册64:
对于选择题5,这是一道误差分析题目,需要掌握每个选项。所以我就让学生限时3分钟讨论,我在随机挑人回答。在讨论前,我明确表示,如果对于某个选项不太理解,请旁边的同伴帮忙解释,弄懂为止。我可能会挑人回答,如果挑中了,并分析清楚,两个人都赋分。刚开始部分学校不太愿意参与讨论,特别是程度较弱的孩子。成绩好的也不愿意主动教,所以我就用这种方法进行鼓励,效果不错,讨论变得热烈。
我则扮演管理员的角色,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有时走到小组中,倾听他们的讨论;有时扮演听众,询问解题思路;有时及时鼓励,鼓励互相提问和解答。
这是我喜欢课堂的第一个精彩时刻,大部分的孩子能够参与讨论了。
3分钟后,我用麻吉星反馈器随机挑了4个人回答。在5班我挑到了檀,这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以前的课经常趴在桌面上,又不属于完全不听的孩子,就是比较困,会走神。之前的提问,问到他时,要么不知道我问什么?要么就是答不上来。今天的他可以简单阐述观点了,他说A,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没放纸片,所以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我问其他孩子,听懂了吗?我微笑的看着他,你这么解释,不懂得孩子还是不懂啊。能说的更具体些吗?为什么溶质质量减少呢?檀则看着我微笑答不上来,我请他坐下来再思考。这次,我请主动举手的肖上台解说。
肖说,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没放,纸片有重量,所以氯化钠称量变少了。我在一盘让他能否简单画图展示呢?这样学生看的会更清楚些。如图2所示,他在屏幕上开始画简笔画,我让他给砝码、纸片、物质都给出具体质量。最后从图和数据中,看出溶质质量减少了,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了,底下掌声一片。
肖成绩非常好,化学也常常考90以上,之前的课堂他也会趴下去,因为我讲的他都会,也会跟别的高手讨论题目(我上课时候。。)。有几次因为被我点起来回答问题,因为走神或者没听而答不上来,被我批评。我只是想用点名的方式提醒他听课。可是最后看到的,是他脸上泄气的样子。
然而今天上台展示的他,让我们看到了自信的样子。同学们也因为他表述条理清晰、解释到位而主动给予掌声。这时候的他,心理也应该美滋滋的吧?这是我喜欢的第二个课堂精彩时刻,我看到了肖的自信展示和同学们由衷的赞扬。
对于选项 B的解释,在6班,宏被挑中了,他的物理很好,但是不注重书写和笔记,有70-80的能力,但都只考60-69。上课声音很大,爱插话和闲聊,科任老师们都很头疼。今天我请他来讲解B,果然非常专业。宏解释道,俯视读数,会让实际值变小,水的体积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就减少了。他在讲解过程中,反复组织语言,一会儿增大,一会减小,其他的孩子听得比较蒙。我先请他坐下,肯定物理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有没有第二种解法呢?主动起来的是建,他只用简单的一句口诀“俯大仰小”就搞定了。
是的,当我们对原理不太明白时,我们可以用口诀进行记忆,找到轻松记忆和学习的方法,让自己学得不那么辛苦,才能学得长久。两种解题方法,都可以达到目的。不少孩子赞同口诀的妙用,点头示意。这是我喜欢的第二个课堂精彩时刻,对比不同解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反思,编口诀记忆,轻松学习。
对于c选项的解释,系统挑到了睿,平时也比较内向,成绩较好,不善于表达。今天讲解的时候,声音比以往的大,还用手比划,解释清楚,称量时候,固体洒出来,溶质就少了,就会变稀了。这道题对于他而言,简单,但是我看到了更加自信,愿意表达自己的睿,这是我喜欢的第三个课堂精彩时刻。
D选项比较简单,黄只会说配置好的溶液,转移洒出,不会变,但是说不出理由。到底怎么解释呢?理论依据是什么?只有肖说出了“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的题目很简单,配制后的溶液是不会变,但是为什么不会变呢?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理论依据。就像我们平时让学生提出猜测,猜测的依据是什么?我表扬了肖,肯定严谨思维。并借此告知孩子们,每一个问题,都请想想推测依据是什么?这是我喜欢的第四个课堂精彩时刻,教会孩子们理论依据的重视。
我喜欢的第五个课堂精彩时刻是:随机挑了一位同学回答第9题溶质质量的计算。这是这节课最简单和基本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系统似乎感应到,我需要挑一个比较弱的孩子回答,果然挑了盛(程度弱,作业基本靠家教辅导完成,上课不怎么听,爱讲话的小孩)。刚开始挑中他时,全班同学都起哄,因为他们笃定盛不会回答。然而,我让盛继续说,怎么计算溶质的?他说:300g乘以3%,我继续问,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回答:溶液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表扬他非常争气,能说出理论依据,所以要听课,参与课堂,一定会有收获。这是我喜欢的第五个课堂精彩时刻,用实际证明,参与就会有收获,无关成绩好坏。
放学后,我留了4班的几个孩子面谈,随机抽问题提问,或者重做计算题。期中,翁程度较弱,40-50分段,她问我:“老师,我一直在40-50,我什么时候才能到60?”我看着她,看着旁边的同学,说道: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上60,但是我相信,你能教一个50-60的孩子讲解选择题的某个选项,能够像其他优秀的孩子把具体过程写出来,能够像轩一样上台讲解,能够说出每个问题的理论依据,理解能力在这些刻意练习中一定会慢慢上升,结果也一定不会差。
希望在最后的3个月,通过课堂的这些刻意练习,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升,不一定只是成绩,这也是教师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