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天反复修改,推敲,我将《父爱之舟》这节纯阅读指导课,变成了《父爱之舟》之细节描写初体验读写结合训练课。今天在金陵小学多功能厅上课感觉还不错,几十位听课老师反馈好评,觉得耳目一新,有亮点。上课的孩子们也很投入,参与积极,很开心,甚至有几个小孩跑到讲台前问我:“老师,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孩子们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这几天的夜没有白熬,一节好课真的是反复琢磨出来的。
做法值得肯定的有:
1、在这节课设计的过渡语,非常的贴合主题,这篇回忆性散文带着伤感的基调,所以我的授课语言也要贴合散文的语调,雅致、精准、妥帖。
2、这节课的节奏设计的恰到好处,有动有静。导课把控的非常好,导入五分钟;回顾感知五分钟;聚焦场景,体会父爱15分钟;给学生说和写留出了15分,这节课的亮点是学生。
3、课件中有两句揭示核心思想的名言用的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得出一节课不需要有太多的点,只要抓住一点,去把它突破、吃透,就是好课。
4、板书设计的很唯美,蓝色的曲线,代表记忆的河流,闪烁的小星,配上纸质打印的小船。又贴合《父爱之舟》这节课的主题,能够恰到好处的将场景的顺序依依呈现。
5、前面经过了四次教案的推翻,修改,但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恰好是最难的,也是最出彩的地方。三个省能手,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后题,同样的主题图,如果我不创新,凸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那么我的课就会平淡无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是同课异构成功的关键。
6、不足的地方是,最后一个设计,片段练习学生还是没有发挥到我想象的那个点。
第一节执教的蔡老师用的是高新一小的特色思路导图。逻辑清晰,思维导图能快速理清课文场景,有读,有写,有配乐,整节课容量非常大。
第二节执教的马老师,非常的委婉细腻,紧扣住课文中的字眼,用追问的方式不停地体会体会,以情感人,分析特别透彻,两处仿写都不错,一处是扩写父亲背影在船舱里,有在田间辛劳的背影,有在厨房里做饭的背影,有在船头摇橹的背影。
我们三个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蔡老师理性严谨,李老师委婉细腻,我则是灵动睿智,课特别符合每个人的性格气质。
也很庆幸自己这两年一直在读书吧里打卡,没有掉队,即使读的不好也没有放弃。在今天下午做研讨报告的时候,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能够在一个小时里滔滔不绝的讲下去,平时读过的书,虽然没有全记住,但发言用的时候好像又浮现在脑海里,说出来还挺有说服力,让两位同伴都非常的羡慕。
对比读书群里的同伴们,我还只是小巫见大巫,所以自己平时还需要刻苦学习,克服读书方面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