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九龄
时间:673年-740年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家庭关系: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荣誉:岭南第一人
专辑:《曲江集》
代表作:《望月怀远》
名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社会履历:
九岁,知属文。
十三岁,能写出好文章,并得到刺史称赞。
二十九岁,中举,授予校书郎官职。
四十三岁,辞官回乡,上书请开凿大庾岭古道。
五十一岁,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
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五十八岁,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
六十六岁,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六十七岁,卒,赠封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他九岁知属文、十三岁写文章,一首《望月怀远》被称作五律之《离骚》。
他世代仕宦,留侯张良后裔,官至宰相,见证了开元盛世最后的辉煌。
他提携后进,曾辟孟浩然为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让他指点。
他被称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他是张九龄。
张九龄年少成名,是个有名的美男子,“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不管什么时候,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
唐玄宗对他赞誉有嘉,以至于后来,张九龄被逐出朝堂后,每次有人举荐人才,唐玄宗一定会问:“风度能若九龄否?”
他二十四岁时登进士第,官授校书郎官职,正式踏入官场,并得到了当朝宰相张说赏识,认为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张说又见他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两人居然以族兄弟论称。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这让张九龄一时成为长安炙手可热的俊杰人物。
靠着这位“族兄”的提拔,张九龄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
这是一个替皇帝起草诏书的职务,虽然官阶不高,但能够接触朝廷中枢。
对于张说的提携之恩,张九龄很是感动,所以事事都替他仔细谋划。
当时,张说是宰相,又被封了国公,位高权重,为人就有些轻飘。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进行东巡,打算在泰山举行祭祀天地大典。
张说奉旨挑选封禅的随行人员。
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并破格授予他们五品的官职。
张九龄在草拟诏书时,曾私下提醒他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
张说则很不高兴地说:“现在事情已经定下来, 那些荒唐无据的议论,不用理会。”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张说受到了弹劾。
当时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就曾多次向皇帝陈奏。
但张说却建议唐玄宗不要听他胡咧咧,弄得宇文融很没面子,暗生不满,总想着找个机会把场子找回来。
正所谓旁观者清,张九龄看出了宇文融内心的想法,便告诉张说,让他提防着宇文融。
张说道,我是宰相,他能拿我怎么样?
后来,宇文融果然和李林甫等人对张说进行弹劾。
最终,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贬到了岭南担任按察使。
直到两年后才被召回。
当时,张说已经去世。
临死前,他向朝廷推荐了张九龄。
被重召入京的张九龄,受到了重用,被授予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之职。
这是一个奉旨代撰敕文的职务,张九龄“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
后来,他又被擢升为中书侍郎、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最终拜相。
按照旧例,大臣上朝的时候,通常要带着笏板。
这个笏板呢,就相当于现在的记事本,用来记录皇帝的命令或者交代的事,或者是记录要向朝廷汇报的问题,以防止遗忘。
这个笏板通常由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插在腰带上,很沉。
张九龄身材瘦弱体削,常派人拿着笏板。
皇帝呢,看他挺辛苦的,就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也就是从他开始的。
张九龄的受宠,遭到了一个人的嫉妒。
他就是李林甫。
他不停地向唐玄宗进谗,最终被贬为荆州长史。
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张九龄。
经历了世事沧桑的张九龄。
身在荆州,孤影行只,望着那一轮明月,吟诵出了那首千古绝唱《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诗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公元740年,张九龄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