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了平克的《语言本能》,小朋友语言习得能力在六岁后大大降低。研究也已证明,小朋友熟练运用母语之后,会以翻译的方式来学习第二语言,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了哑巴英语的原因。现在,已经成功商业化的“磨耳朵”已经深入人心,不论是安妮鲜花、汪等,以自己育儿实践向众人只要大量输入,就会有输出,确实听起来很美好简单,让大量妈妈们投入了“磨耳朵”的大军,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绘本书单、视频资源,让焦虑的育儿大军们又有了一个比赛的焦点。
家有二岁小儿,我也不能免俗,在让小朋友在语言黄金敏感期,以自然的方式习得第二外语也成为我想尝试的事情。在动画、绘本、音频资源立体运用一个月,儿子已经有了输出了迹象,会唱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会数one到hundred,不过会把30数做twenty-ten。会点歌名要求唱“enssy wenssy spider”,"ten little indians/fingers",“down by the station”,昨晚看了几遍peppa pig后,睡觉前一边蹦一边唱“muddy puddles”。
学语言第一步应该是建立声音系统和实际情景的对应。除了两者之外的都是节外生枝,走上篇道,如用母语翻译、如肢解语言背词汇、如泛听。可以时刻用这个原理来检验自己是不是走偏了。
今天读了“自然习得”几篇文章后,很正三观,笔记如下:
要没用熟悉的语言学习新内容,要么在熟悉的内容中学新语言。
只见树木,难见森林;即见森林,树木即见。发展中的问题会在发展后解决。
可理解性输入还要真实输入。言语输入应该是具备交际意图的真实输入。
情感和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因素
问自己孩子“why should i care”,大脑是个懒蛋,很难让它在无关的事情上用功。当然,我们可以集中意志力,强迫它对无关的事情投入注意力,就好像我们在中学大学时练习听力——虽然我们对内容根本不感兴趣,但迫于考试的压力,我们也会理性地努力地去听。但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耗费了宝贵的意志力资源,而这种资源每天是有限的。
对于成人来说,强迫集中注意力都是一件非常反人性的事,那么对于理性思维还没发育好的孩子,简直就是精神虐待。
怎么增加输入的真实性呢?
脱离意义的声音就是噪音
其实很简单,你每天对孩子的汉语输入,都是真实的。你自然的跟孩子说话,就是真实的输入。回想一下每天和孩子的自然交流,可有虚假的刻意的无关的内容?对于幼童来说更是如此,妈妈说什么都是重要的,都会天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换到英语上是同理,你就根据情境自然地对孩子说就好了,途径无非就两个:
1.日常活动(吃喝拉撒)
2.故事(绘本或卡通)
“孩子从整体上实现从0到1,之前的细节问题也就消失了”。这也回答了我一个原来的困惑-大人语音不够纯正是否会影响小朋友并成为难以纠正的口音呢?杭外状元的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也告诉我,杭外老师更喜欢一张白纸的学生,认为学生在外学的不正宗英语其实弊大于利。但我认为小朋友学普通话到字正腔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从奶声奶气脱胎来的。这么想也就释然了。
学语言是整体的学,不要纠结于语法或词汇等细节。如果想象一下我们用当下学习英语的方法来学闽南语,大概也觉得很滑稽吧。
关于预期“从0到1”,要么启蒙了要么没有,没有中间状态对于已经完成启蒙,从0到1的孩子来说,英语和汉语并没什么不同,两种语言都生长于自身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与经验,情感,记忆等紧密相联形成网络,与整个认知系统融为一体。
这样的状态很难量化描述,我们用类比来帮忙: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和一个哑巴英语的中国博士。
相应地,我们会看到家长这样问孩子:苹果用英语怎么说呀? 黄色用英语怎么说呀? 或者(上过一些诡异的培训课程之后)五边形怎么说呀?如果孩子回答正确,家长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如果孩子还能唱些儿歌童谣,那家长会觉得这就是我要的启蒙效果。
那么,这样的启蒙观有问题么?
有,主要问题是预期太低。打个比方,我们用小小鸟学飞行类比小小孩学英语,我们问鸟妈妈:你对小小鸟学习飞行有什么期待么?如果鸟妈妈回答:它哪能学会飞啊,还不得先从张开翅膀开始练起?先在地上蹦跶几年再说吧!
关于语言环境是个迷思
一个能让孩子习得语言的最小充分条件:
只需一个人,就能让孩子习得一门语言。比如菲佣英语、比如奶奶方言
信心来了。关于技术路径
我们来算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孩子9个月大才具备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开始习得母语,到24个月左右开始说话,即使受制于其他因素还不能开口的情况,理解语言也没有问题。
9月到24月,这就是15个月时间。养过娃儿的都知道,小家伙们一天要睡好多觉,即使醒着的时候,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听你说话。
父母(或其他照料者)每天总共要和娃说几千句话,我们就按3000句来算。平均每句5个词,就是15000个词。人正常语速每分钟120个词,我们按每分钟100词算,那说15000个词就需要150分钟,2个半小时。养过宝宝的可以自己估算一下,家人每天和孩子说汉语,有没有这么长时间呢?
15个月净输入时间:2.5小时 x 30天 x 15个月=1125小时
也就是说孩子从语言白板到理解母语并开口说,也不过1K多个小时。
需要强调的是:9月到24个月,孩子的各项认知能力还并不成熟,如果是2岁或3岁,认知相当发展的情况下开始习得英语,这个时间应该更短!
这些时间,你真的抽不出来么?
(我得赶紧补一句:这个时间,只能是自然输入累积的时间。翻译、显性教学、“磨耳朵”的时间都不算数。看卡通因孩子而异,少数孩子可以自通,多数孩子不行。)
真实的意义是“体验”和“沟通”出来的。
而语言环境的第一个内涵,就是通过创造一个“不言而喻”的情境,把这样的真实意义,传递给孩子。“联合注意”。第二个内涵,“边界”这其实是个技术问题,可以解决。
大边界中的小边界。我们也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家长的英语水平无法支撑OPOL。
那怎么办呢?
有办法,我们可以利用“特殊性”来辅助建立边界。
比如:
特殊的时间:每天晚8:00-9:00,是英语时间,大家只能用英语。
特殊的地点:在客厅里划出一个家庭“英语角”,英语角里只能用英语。
特殊的活动:用英语玩游戏,讲绘本故事。我用的方法是“特殊象征物”。
我在淘宝买了老虎的动物头饰,在课前非常正式地和小朋友们说:这是一个魔法头饰,我戴上之后就不会说汉语,只会说英语了,你们说汉语我也听不懂,听不懂呢我就不开心,所以你们也要说英语。然后在每次开始上课时,我都会用非常庄重的仪式把这个头饰戴上,做出被附体状,然后开始用英语讲故事。
效果呢?这么说吧,几次课下来小朋友们对这个头饰馋得不要不要的,争抢着求体验,我就说你们带上这个魔法头饰,也要遵守规矩不能说汉语,不然就会破坏魔法。结果戴上的小朋友们即使说不出什么英语(3岁多),脸憋得通红,也坚决不说汉语。
什么叫自然习得
总结下来,使得孩子能自然习得一门语言的“语言环境”无非就是:一个载体,两层内涵。
家长作为语言环境的载体,通过坚持和一致来创造边界,在边界中通过联合注意框架,把真实丰富的意义塞进英语声音符号中,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吸收,这就是自然习得的过程。
为什么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者?
,和数学物理,钢琴游泳这样的知识和技能不同,语言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面。从表面上看,我们会发现语言既有知识的一面,也有技能的一面。但是在实践当中,无论我们把语言当成知识来学——单词语法记忆;还是当成技能来学——反复机械操练;亦或二者齐上阵混合双打,都很难获得母语般的流利惬意,不但学起来累,用起来也不自在。
肯定有地方不对。
问题在哪儿呢?
外语和母语,差在哪呢,我们的孩子怎么才能在英语上获得母语般的感觉呢回到我们的题目,家长英语不好,到底能不能教孩子?
能,当然能,而且非常能!
因为英语知识性和技能性的一面,在启蒙中并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更重要是让孩子通过真实的言语理解真实的意图,让英语与她的生活产生真正的联系,这样她才会真正把英语当成汉语一样的“语言”,而不是某种需要汉语中介的抽象语义系统。
而作为父母的你,正是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
关于原版绘本和动画片的效果。孩子能从看外语电视节目中习得二语么?根据研究的推论和众多家长的实践:3岁以下收效不高,3岁以上相当有效,但受二语水平和节目内容影响。也就是说,指望只通过看动画实现从0到1的启蒙是不现实的,而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后,看符合水平的卡通能吸收的内容就大大增加了。
看课程
感悟
心得一:泛泛输入不如精选重复。
心得二:整个过程中,小朋友的兴趣和快乐最重要,不要功利性太重。
具体行动
目前为止,小朋友学的高兴,我也享受这个过程,还能重拾英语,那就继续折腾不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