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同學都有過以下這些經驗:
發現自己的投籃姿勢不太標準。請朋友狠狠糾正了一番,好不容易記下如何用正確的姿勢去投球,但上場比賽時卻發現整個人彆扭了起來,越是要用正確的方式投球,就越是投不進。
學游泳時,教練一直告訴你要放鬆要放鬆,可當你問起教練到底該怎麼放鬆?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反而,越是想放鬆自己就越往水裡沉。
打英雄聯盟時,一般對戰總是Carry全隊,可是在Rank的關鍵會戰中卻不知所措,WERT都沒按出就已經變成黑畫面了。
我們不是已經很努力,很認真練習了嗎?為什麼還是事與願違?「只要真心想做一件事,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這句話果然真的只是去他媽的一碗雞湯!別灰心,干貨還是有的!
下面就分享給大家最近從《The inner game of tennis》(中譯:網球的內心遊戲)所學到的,帶領大家一一破解上述的各種窘境。
我明明告訴自己該怎麼做了,可為什麼還是做不到?
想想標題這句話。我是我,自己也是我,那究竟到底誰是誰?《網球的內心遊戲》中所提到了我1與我2來分辨「我」與「自己」,可以將我1看成心(智),我2看成身(體)。
身心(我1與我2)的衝突
球來了!球來了!球來了!我必須趕快伸出雙手再慢慢順著球的方向往自己的身體緩衝並接住球。
這是一個典型我1與我2產生衝突的情況,我1因為對我2不信任,持續得發出命令提醒著我2,可同時我1也一直製造緊張感,使得肌肉變得緊繃,最後我2也因此無法完成想要達到的動作,我1干擾了本來能勝任任務的我2。
那麼該如何有傑出的表現,關鍵就在於我1與我2之間的同步能到什麼程度,也就是將「知」轉為「行」的能力有多強。
如何提升「身心合一」的程度進而達到隨心所欲的狀態?
我們可以看到網球王子中的各路大神死瞪著對手、握緊球拍,全神貫注的使盡吃奶力氣擊出強大的一球獲得勝利。可惜的是這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勝利方程式。現實中,最有可能發生的其實是第一神拳的橋段,揮拳動作過大,遭對手一記反擊拳打倒在地!
要有好的運動表現,必須處於一種專注且放鬆的狀態,才能讓身體有完全的發揮。然而,專注與放鬆並存聽起來好像有點矛盾。
那我們該如何達到一種不刻意同時又放鬆的專注狀態呢?
作者Gallwey在書中提到的最重要的技巧是停止「自我評斷」(self judgement),不要對一個動作有太多聯想加上其他評價(我1對我2進行評價)。
心理學當中的一個現象叫作「自我預言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舉個例子,有個人不相信自己能找到工作,因此面試時表現很差,最後果然沒錄取,又對自己更沒有自信,一個增強環路便產生了。
在運動競技時,我們都會不自覺得對自己的表現做出評價。如果恰是表現不好的時候,這將使我們更加擔心自己往後的表現是否會一直失常下去。進而失去放鬆狀態,轉而出現害怕、緊張,與後悔等情緒反應,伴隨著自我預言實現,最後我們將輸掉比賽。
停止自我評斷的方法
相信有些認真的同學們會想要吐槽:「你說的倒是容易,這根本難以執行嘛!」知道不等於做到,實際練習過我自己也體驗到,要能完全不對自己的動作進行評斷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像白熊效應一樣,我們越是要自己不去想「剛剛那球投得真爛」,就越會這麼想!人就是賤啊~
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難以在一時改變,然而好消息是我們已經進入了「覺察」階段,我們都已經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評價自己。當能發現自己正在評價自己時,我們不需要去制止這個行為,而是要趕快轉移到另外一個行為並以之取代。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中我學到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以陳述性沒有偏見的語言去描述事實」。就像Gallwey所說的:「沒有好壞,只有過程。」「關鍵不在於改變,而在於看清,體驗及意識動作的面貌。」
在一個沒有標準的情況下,人們會變得不安,因此自我評斷會制定標準,我們將轉而去「追求正確」,對自己的身體變得「無知」。作者在書中舉例,當一位學員一直告訴自己:「拍子該再舉高一點」,但實際上他的拍子還是十分的低,問題一點都沒有改善。他將學員的動作錄下,學員才恍然發現自己的拍子到底有多低。
當我們專注於「觀察」自己與事實這件事情上,我們就不會花心思在「評價」自己這件事情了。做到沒有批判後,我們就能看清事實不會做過多的解釋。球出界了,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我們只專注於觀察出界了多少。一旦我們不扭曲事實,內心自然就沉靜了。
關於正向思考
再開始分享「如何有效得改進自己的動作」之前,先聊聊作者對於「正向思考」的看法。相信不少朋友們看過「秘密」這本書,正向思考更是雞湯中最重要的食材之一了。
Gallwey認為,正向評價本身就是一種標準,它若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好」,也就相對告訴我們什麼是「不好」,我們就會如前段所說:「開始追求正確,卻對身體無知。」進而為表現帶來壓力,失去原有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