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文章公布了一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数据,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
而蚂蚁金服公布的另一组数据也足以另所有人扎心了,据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平均月储蓄只有1339元。
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结婚年龄推迟,90后开始追求懒人式消费和体面的消费主义。
而让90后掉进“消费陷阱”的另一原因是“网购”和“网贷”的盛行。接下来我想通过几篇文章来介绍几种常见的商业套路,让你可以避开那些商家给我们设下的消费陷阱。
商业逻辑和商学概念,都是从人性的骨子里来、被反复验证过的套路和模式。在商业世界里,有一群人,他们对用户心理的洞察功夫,简直练得炉火纯青,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常见的套路之一,语义效应,是怎样让你忍不住剁手的。
语义效应
用一个小故事来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有个基督徒问神父:神父,请问祷告的时候,可以吸烟吗?神父痛斥他:当然不可以。祷告的时候必须非常虔诚,怎么能吸烟呢。这个基督徒想了想,换了一种问法:那请问神父,吸烟的时候,可以祷告吗?神父说:当然可以,孩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祷告。
你看,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说法,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商家是怎样使用语义效应的呢?
现在淘宝上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包邮的,但在一开始并不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商家善心大发了吗?现在我们都知道那只是商家通过提价来包邮的小心机。
那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同样的价钱,还是会忍不住选择包邮的那个呢?不包邮,就会触发我们“损失规避”的心理,让我们产生“失”去邮寄的感觉,包邮,会让我们有“得”到免费邮寄的感觉,这一失一得虽然仅仅只是表述的不同,但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亲,包邮哦”真是语义效应的极致提现。
水果货源最近涨价了,小区门口卖水果的想涨价但又怕顾客有意见,那他应该怎么办呢?根据损失规避的心理那就应该把语句中含有“失”的语义改为用“得”来表述,刚开始他在公告牌上苦口婆心的写满了涨价的原因,企图让顾客理解自己,但是顾客依然不买账,然后全部擦掉,在公告牌上写上“取消原有折扣”,结果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占领用户的钱包之前,先要占领用户的心智,说商家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即便你现在知道了这些都是套路,你就能够不为所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