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二次参加校招是在17年4月中旬。春招进入尾声,那是17届学生能在校内参加的最后一次招聘。
招聘会照例是一天。我一改前一次校招中投递黑白版简历的抠门劲儿,彩打了30份简历,碰到市场营销、品牌策划、媒体运营等工作立即去递简历。在现场一个企业过来招聘的中年人那儿,我甚至一口气报了包括人力资源、行政助理等四个岗位。
另一个来自山东的公司问我是否能接受在东营工作,说实在的,我都不知道东营在哪儿,依然忙不迭点头,表示工作地点无所谓,薪酬数字也可以再谈,一切好说——只要你能给我offer。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公司,正好处在相邻展位。左边那家是出版社,说来也巧,我买的第一本考研资料正是这个出版社所出,递了简历,在现场进行了简单的面试,面试官的一句询问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问:“对户口有要求吗?”我惊了一下,后来和同学聊起来,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我还能要求户口呀。
“有没有都行,当然,有就更好了。”“那还是有要求。”面试官总结了一句,在简历上记了几笔,并通知下周一去单位笔试。我点点头,往前走,碰到了另一家创业公司,递了简历,很快看完所有展位离开了。
在校招现场,很容易看出什么企业受欢迎,又有哪些企业遇冷。有些公司面前排着长队,hr不停回答求职者的问题,说得口干舌燥,而另一些小公司的hr则较为积极地向来来往往的学生要简历。
那天下午,有些展位挂着牌子,负责招聘的人却没来,我站在“重庆邮电大学”的展位旁垂涎欲滴,幻想着回重庆的大学,成为辅导员之类的行政老师,尽管久久不愿离去,始终没有收简历的hr,只得遗憾离开。
5
很快收到了双选会后的第一个电话,来自一家创业公司。周一参加完出版社的笔试,匆匆赶往另一个城区去这家公司面试。一面在周一,二面在周五,中间夹杂着七七八八的其他面试,包括了出版社的一场面试。
出版社的那场面试,说来颇有些一言难尽。面试同一职位的数人被分组,一组五人依次进行面试。间隔着坐在一个大会议室里面,对面是五个面试官。
自然是从5分钟自我介绍拉开帷幕,我听完第一个求职者的自述,原本还好端端地、轻松地坐着,忽然就紧张了起来。那个女生是人大的本硕,有着5分钟内说不完的实习经历,只能保持着面上淡定,内心懵逼听她说完。另外两个也是研究生,数份实习经历摆出来,让我对我的实习经历几近空白的大学生活产生怀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我是第四个做自我介绍的,说了什么我已然记不得了,可能用了些空洞的内容填满了四分钟。还好再提问环节,我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首先打破沉默回答了问题,在此期间,五个面试官慈祥地看着我。
等我回答完后,坐在我对面的女士在我的简历上画了个圆圈,问她的同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某某同学吗?现在一并问了吧。”我僵硬地微笑着,估计面试就这样泡汤了。
那天晚上和另一个同样在找工作的同学聊到白天的面试,这个绰号小钢炮的女生安慰我说:“你也不要太悲观,说不定出版社就想要你这样普通些的员工呢?”小钢炮你不要说了,你的安慰更扎心好吗!
周五晚上去剪头发到不能更短,还剪了个狗啃刘海染了个色,密集面试仅仅一周,我就成了个初恋受挫的叛逆期少女。
周六等到了创业公司的offer,神奇的是,我还同样等到了出版社的下一轮面试邀请,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以我前一轮的面试表现,我还能有面试机会,当然是没思考出个什么的结果。
出版社的这一次面试需要三天,而已经收到的offer要求我去实习一个月,时间明显有冲突。再说户口,社里的说法是“优秀人才可考虑解决户口”, 左想右想,我最多就是吊着车尾过了面试,称不上什么“优秀人才”。写到这里,真得感谢当时在电话里劝说我去参加面试的hr,否则,也许就任性地放弃了这次机会。
将实习推迟了一周,先去了社里的最后一次面试,认识了一起面试的几个重庆人,其中之一居然和我大四的经历十分相似,可惜那是个男生,不然非得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和他抱头痛哭一场。另一个学计算机的男生提到他同学的工作起薪一般在一万出头,同样是应届生,文理科的差距不小。
这次面试发挥就不错了,走出舒适区,在小组讨论中毛遂自荐承担组长一职,坚持积极回答问题的优点。面对“你认为订阅号更适合营销还是服务号更适合?”的问题,在弄不清它们间区别的情况下,强答了一二三四。
巧妙地安排好时间,既参加了社里的面试,同时没有错过公司的实习,这样的时间规划让我很得意,去了公司,才听说我未来的另一个同事是我校友,因为毕业季太忙,他要6月才会来实习,没想到还能有这种操作,我一直以为实习是要立刻报到的好吗…
6
自此,春招的面试环节告一段落,我结束了为时很短的找工作环节,正是因为时间紧迫,反而能够速战速决,没有拖延太久。
在整个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碰到些不知名的公司,提供五花八门的工作内容,开出在北京这座城市压根让人没法生活的薪水,这类状况都会让几无社会经验、空有一腔自信的应届生受挫。
春招的流程不够正式,很少碰到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分析等种种面试,我不需要在这些多样的面试形式中抢占制高点。回看整场春招,算得上顺利。
在校招中,也体会到了缘分的奇妙,在面试中萍水相逢的人们,又很快散去,少数时候会加个好友,成为朋友圈中的点赞之交。说不上遗憾,说不上伤感。聚就欢喜,散亦坦然。
很多时候,都在随波逐流,4月初,我憧憬着读研,4月中旬,汲汲于回川,却像蒲公英一样,去哪儿由不得我,只能等风来,让风说话。
自此,春招结束,毕业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