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部分人都是出身不太富裕的家庭,这里的富裕仅仅是指“钱”。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00后成了令人艳羡的“富二代”。相比而言,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对于金钱有着与身俱来的崇拜。从小就会听到父母说: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挣大钱。放眼周围这些为生活奔波的港漂、沪漂、深漂、北漂,大抵的梦想都一样——定居身处的城市。有人说过我努力了18年,才有机会和你一起喝咖啡。而对于出身“豪门”的富二代们却是家常便饭,一个农村子弟要花费比富二代多十八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和他平起平坐。”这看起来很残酷,但好歹还是有些希望的,然而这并不是现实。
现实是什么?现实就是如同韩寒说的:我们都是锅里的青蛙,贫穷就如同我们身下渐渐变热的水,我们努力想跳出锅外,却发现我们的头顶是无法突破的透明锅盖。所有的励志故事都没有人告诉你那个锅盖的存在,你只顾得往上跳跃。跃出出生地、跃出四位、五位数的存款,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跳的足够高,就能跳出那口该死的平底锅,就能真正地获得身份的尊严和爱情的自由。看过几本人物传记,大抵都是逆袭!也有少部分是由于家庭原因,本来起步就高,很轻易达到世俗的成功。屌丝逆袭的故事是碗心灵砒霜,有些时候成功的人在讲诉自己故事的时候会有明显的落差,才能和现在的成功形成反差,进而表现自己非凡的才能。无数来自小地方并且在大城市生存的年轻人,在拥挤的地铁上、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阅读那些诸如《你一定要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的文章。这些年轻人们看了文章,浑身充满鸡血能量,抖擞精神更卖力地搬砖。一年下来省吃俭用存的积蓄还不够在那座城市买一平米的房子,于是穷人的思维再次酝酿。
人的财富只是物质的通道,穷人的思维却堵塞了这个通道。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个穷人,大抵是因为自己没有拥有想拥有的物品,比如房子、车子等等。但却忽略了以自身现在的财富已经拥有了什么,换句话说你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在没有得到的物质上,失去了对已经拥有的快感。专注于那些你没有的东西,是一个可怕的错误。不足是一种对财富的不确定,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通过工作或者努力的工作换回金钱,然后拿金钱去消费。消费是一种浪费还是一种快感,或者是冲动一时后悔很久。在消费之前这件物品肯定促发了你兴奋的神经,带给你已经拥有的快乐。很多人在消费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拥有”心态。比如买衣服,你会想象你穿上的样子,再去试一下,决定是否购买;买车你会想象驾驶的快感等等。买下来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是伤悲?有人成为房奴、车奴、各种奴,在还贷的路上渐渐失去了买这件物品时的欣喜,更多的是为了还贷的焦躁不安。其实提前消费是提前享受物品带来的快乐,至于还贷那是对快乐的买单,何来奴役之说?
即便摆脱了这种不足状态,也会被这种‘穷人思维’纠缠很久。”更简单点讲,就是给拥有“穷人思维”的人一笔钱,就像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一样,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因为他们把更多的金钱花费到了,要通过多少努力才会“弥补”上月的消费以及下个月将要买的物品。弥补是对上月快乐的终结,为下一个消费的目标,努力则成了一种焦虑。最终,稀缺和不足会俘获“穷人”的大脑,渐渐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贫穷和倍加努力。努力只是一种对工作的态度和肯定,而不是拓宽财富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