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练字可以使人平静,实在烦躁的时候,我会强迫自己坐下来用宣纸信笺写几个硬笔字。年前写过白居易的“身闲心无事,白日为我长”这一首,知道是先生下半场的闲适诗,但没记住诗名,词也没记全。查了很多资料,终于找到这首很有画面感的《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乐天的一生概括践行了孟子的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是上下半场的次序和孟先生的原话不同。所谓入世出世之说其实很无趣,我只是对乐天的籍贯感兴趣。因为前些时候路过渭南,曾看到有宣传三贤故里的大标语,这三贤张仁愿、白居易、寇准之中,唐名将张仁愿是下邽人似乎没有争议,按照籍贯说,曾祖一辈在哪长居,他就是哪儿的人。白居易曾祖从太原迁居同洲府韩城县,又从韩城辗转到下邽,很显然白居易从其曾祖算是渭南人。下邽这地方我在地图上找过,属于渭南临渭区,接近富平,现在的地名叫下吉镇。他有一首诗说“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还有一句“一朝归渭上,心如不系舟”,这个渭上据考证在渭河边的巴邑村,距离下吉镇还有20公里,不过白先生一生在渭上呆过的时间最多不过四年。
白居易活了七十二岁,这七十二年他都在哪里度过?白居易祖父白湟在巩县做县令,他这一支系就举家迁往河南新郑。白居易在新郑出生,九岁前的童年记忆都留在了中原大地。九岁时,父亲白季庚升任徐州副州长,他随父母又迁往三百公里外的安徽宿州,一个河南口音的少年才俊在宿州、洛阳、长安等地逐渐长大。二十八岁白居易中进士,三十四岁任周至县尉,三十五岁回长安,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户曹参军等职。唐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十八岁时拿着自己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到长安拜访诗人顾况,顾况拿他的名字调侃:长安的米很贵,居住不容易啊。二十年后在长安做官的白居易应该可以居易,不至于天天朝九晚五,骑马过三环、上绕城再走西潼高速跑上五六十公里回家,而渭上的居所当是留给母亲住的乡村别院。六年后,白母因观花不慎落井,白居易那年四十一岁。按当时的礼俗,白居易离职丁忧,请三年丧假,就住在渭上的别墅。不过下邽并不是白居易的福地,而白母坠井也成为他两年后遭贬江州司马的莫须有诟病。白居易五十八岁定居洛阳后一直没有离开过那里,死后葬于洛阳香山琵琶峰。下邽的白氏家族墓中,白居易的那座估计连衣冠冢都算不上。刘兰芳《杨家将》里面的寇老西和白居易比,算是比较正宗的渭南人,他的祖先虽住太原,但后世迁移到了大荔,又从大荔到了下邽。老西是土生土长的渭南人不假,不过下邽的寇准墓就太假了。传说老西因溜须事件与奸臣丁谓结怨遭贬,六十二岁客死海南雷州。据史书记载:宋仁宗天圣元年闰九月,故相寇准卒于雷州,诏许归葬西京。宋代西京在今天的洛阳,所以河南的寇莱公墓有很多座,但不管哪一座是真的,渭南这一座都不会是真的,因为他是贬臣,没有人会违背皇命。
白居易长安做官的几年究竟住在哪里?带着疑惑查阅有关资料,终于找到答案。他曾租住在大前期宰相关播荒芜的私邸东亭。这个东亭位置在唐长乐坊,现今的西安交大院内。这儿环境不错,北边紧邻兴庆宫,南面可登乐游原。不过上班还是不近,当时唐宪宗他爹唐顺宗住在兴庆宫,白居易上班的地点是大明宫,等于绕二环半个圈,骑马也得个把小时。有人说白居易在下邽住过十年,那是不可能的事。一个地方攀附某个故人,要么为了纪念他对当地的贡献,要么是利用名人。前者是反哺和感恩,后者是蹭名和争利。司马迁出生在山西河津,魏晋以前没有争议,明清时有点杂音,近十来年开始吵吵,都是钱闹腾的。客观地讲,名人的成长和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很大,所以最值得称赞的还是白居易、寇准山西的老祖先,是他们给了后人优秀的基因。去过山西洪洞大槐树,据说我的很多南阳老乡,他们的先辈都迁于此处。丁氏的祖先丁公伋,是姜太公的儿子,原名姜伋,死后周康王谥号齐丁公伋。按这样说丁氏祖籍应该在山东和豫北一带。根据不同家谱,南阳丁姓大致可以分为三支:山东及鲁豫交界的丁氏先民后代、明代从江西南昌迁入、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入。从哪儿来、是哪儿人其实不说明什么,即使家乡有过什么名人也不代表我们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为了钱,生拉乱套、沽名吊利,坏了文化、乱了历史,这才是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