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得到你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你就放弃,但是你放弃了就不要抱怨,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世界真的是平衡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
——何炅
道理谁都懂,但大多数的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要说将理论化为实践的,倒是有一位。他17岁家道中落,祖辈相继去世,家里连下葬的钱都拿不出来,于是借高利贷办完丧事……家里原先珍贵的字画宝瓶一件件进了当铺。北上求学的路上,父亲翻过栅栏买了几个橘子给他已经让他热泪不止。后来他竟然考上北大,三年修完四年学分,最后当上了西南联大中文系中文系主任,也有机会游学欧洲,笔下名作叠出,终于成为一代散文大师。
这个17岁的少年就是朱自清。
“整天埋头苦读,和同学不大交往,但他跟我是同班同学。不过,我们彼此间却等于没有来往。他是一个不大喜欢说话的人,我们同课桌坐过一学期,因为当时的座位是一学期一换,我们大概没有谈过两三句话。然而,我对于他却印象清楚而且感觉很亲切。……他比我只大一岁,但在同学间他却已经显得很老成,我完全是个孩子的样子。”
这段话是民国九年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学生杨晦描述他当年的同桌朱自清。
其实成功的原因本来也就是简单的,朱自清更是简单到只有四个字:非常努力。
毕业之后挣钱糊口,做了老师,娶妻生子,还没结束“拼”的劲头,据他太太陈竹隐回忆:
“他的作息时间是按排得很严格的:
早晨起床作早操,濑口时把书放在洗脸架上看
然后就到图书馆去
中午回家吃饭,饭后看报
图书馆一开门便又去了
吃罢晚饭,还要去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家
进家门便又摆上东西写,一直到11点休息
除了生病,我从未见他11点前睡过。
我常劝他中午休息一会儿,他也不听。
他一辈子吃饭都是大口大口地很快地吃,深怕耽误时间。……
他真是抓紧匆匆来去的分分秒秒地读呀,写呀!连每天我们说话的时间都很少。”
接着,学术功底扎实的他有了去欧洲游学的机会。
到了欧洲他才不是打牌划船,吟诗作赋,或者去康桥上站一站呢,朱自清对自己每天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早上念英文生字、读报;
下午上课;
晚上写信或访问朋友。
每阶段还定了读书计划,涉及面极广,包括圣经、欧洲文学历史、神话故事、各种类型的现代作家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哈代、高尔斯华绥、康拉德、劳伦斯、肖伯纳、沃德、查理德等作品,还要研究音乐和艺术。
这样,在游学期间,他凭着视觉记忆,集中撰写旅欧的观感,仅10月份就写了《威尼斯》《佛罗伦斯》《罗马》《滂卑古城》等四篇欧游杂记,继后又写了《瑞士》《荷兰》等6篇,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1934年9月,《欧游杂记》由开明书店出版,共收散文11篇,叶圣陶为其题签。
到这里,学术功底深厚的穷小子朱自清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凭着他“非常努力”的穷小子个性,一路严谨治学,终于当上了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他的《经典常谈》《诗言志辨》都是中国文学入门及鉴赏必读。
所以,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也只有非常努力才能显得自己毫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