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没输出还是不行,这本书开始,每看完一章,尝试总结一下,慢慢来。虽然写不出来个所以然来,哈哈哈
第一章 万历皇帝
万历登基的10年里有张居正,冯保辅佐,对他的约束很强,是一个并没有太多实权的皇帝(当然登基时年纪太小,也干不了啥)。张居正死后,群臣被压抑已久的心开始躁动了,搞事情搞事情。驱冯保,清算张居正一一实现后,万历皇帝依旧没有自由,群臣进言对准了他的各种动态,一言一行都被约束。天子只是制度所需的产物。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作为张居正时期的私人,能顶住各种压力和有心人的攻击,升到首辅职位,实属不易。他推崇与张居正不同的工作理念,有道德观念的负担,认清了文官集团的双重性。用恕道稳定了文官集团的情绪,也稳定了自己首辅的地位。他愿意做阴阳的协调者,用恕道待人,又鼓励诚信,希望各人自动地各尽其能补救罅隙。但在他执政的四年多里,收效甚微。当皇帝放弃诚信(对经筵,早朝的忽视),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坚持信心,期待时机的好转。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文官集团的双重性越来越严重。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通过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他感到不快的问题的出现,越来越看清这种双重性,1587年万历十五年可以看做是条分界线。万历皇帝自小受的教育,四书等道德的约束,使他无力反抗,又不想白白屈服,就采用消极怠工的态度来反抗,立太子一事采用近乎耍赖的方式最终还是屈服了。文官集团的运作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巩固,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他们需要的皇帝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天命代表,对民众保持权威神秘感,对臣僚的各种提议,以道德的名义保持服从,让一切处于平衡中,不进不退就好。
第四章
万历是个憋屈的皇帝啊,没有正德潇洒,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决心,看清文官集团的真面目,依旧被道德束缚,反抗不了,索性采取无为而治,但他空有清醒和机灵的头脑,依旧接受了精神的活埋,从兴建定陵开始,当了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
海瑞把洪武皇帝的原则奉为金科玉律一意重农,力追往古,希望以个人力量,领导社会回复到历史和理想中的单纯,但是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同时海瑞的行为影响了文官集团某些人的利益,改革做不下去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有清醒的现实感,看清并适应当时的政治,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但是不论戚继光个人的意向如何,他所组织的新军就不可能不带上个人的色彩,所以人们就恰如其分地称之为“戚家军”。值得注意的是,这支新军在建立30年之后,仍然还是戚继光的个人部队。这自然又和文官集团的平衡原则大相凿枘。在文官们的心目中,戚继光的军队不是社稷的干城而是国家的威胁,加之他又和张居正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必须对他作严厉的弹劾。最后晚景凄凉。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这章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万历年间的政治,自己总结不粗来啥,就摘录一点原文吧。。。)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他做官的目的就是名利,不打出绝私欲,为民为国等高尚的幌子。
李贽的唯心论并不彻底,因为他承认了客观的真实性,治乱兴亡并不决定于人的主观,当然更不承认,所谓人心不在,治乱就不成其为治乱这样的理论了。
两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过去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至此已成为限制创造的笼牢。在道德的雄旗下,拘谨和雷同被视为高尚的教养,虚伪和欺诈成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这本比《中国大历史》看的快点。作者整体工科流严谨的文笔,看着略费力,不过比中国大历史还是好看点,讲述里面穿插了一些典故。作者的大历史观是时间长,对比同期欧洲各国的发展来看的。大历史的着眼注重群众运动对社会上的长期贡献。中国立国向来以贫农以及小自耕农的经济立场做基础,农村内部复杂的情形不可爬梳。所以要经过很多流血惨剧,才能造成在数目字管理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