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否喜欢摄影”和“照片类型”为因子,采用访谈法,对9位用户的相机和修图应用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划分出了5种典型用户,归纳了他们在使用手机的照相和修图功能时,需求、场景、路径、功能偏好等方面的特点,为产品的定位和关键功能的选取提供参考。
目前既有的相机或修图app,主要功能包含以下几大类:
图形编辑(模糊、锐化、形状调整、修补、阴影、色调等;代表:vsco、facetune)
美颜类(磨皮、祛痘、亮眼等;代表:美颜相机)
滤镜类(滤镜、照片风格等;代表:潮自拍、Instagram)
贴图类(标签、表情、文字类;代表:黄油相机,in)
镜头类(镜头美化,代表:360相机)
特效类(将照片转为卡通效果等;代表:faceu,魔漫相机)。
形形色色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不同类型的用户,对功能的偏好,也有很大不同。
2.1.1因子A:是否喜欢摄影,以“每周拍摄照片的数量”为操作性定义
因子A为“是否喜欢摄影”。由于这个因子是一个心理学的变量,无法直接测量,所以在调研过程中采用“平均每周拍摄照片的张数”作为这个因子的操作性定义。选取这个因子,以及把“张数”作为操作性定义的原因是,很显然,喜爱摄影的人,会拍摄更多的照片,哪怕会有很多照片最后拍来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尝试各种角度和效果。他们往往对照片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会花更多地心思去处理每一张照片。而不喜欢摄影的用户,对摄影知识也就了解得很少,处理照片也会更为简单和随便。
因子B为“所拍照片的类型”,即照片是用后置摄像头来拍物,还是用前置摄像头来自拍。虽然两类照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拍出更美的照片”,但是对照片的要求上会有区别。拍物时,可能会更追求构图、光影、色彩等方面,自拍时可能就更关注面部是否美观,处理完图片后后续会做的操作,也会有不同。
“自拍达人”是一类非常喜欢拍照(一周所拍照片超过40张),对摄影知识也有基本的了解,对自拍的兴趣远超拍景物的兴趣的用户。这一类用户的性别特征不明显,都是一些对颜值比较自信,很注重外表的人。他们在拍照和修图的时候,常常会用“打组合拳”的方式,先用镜头美颜比较自然又好看的app(例:360相机)来自拍,然后用去脸部瑕疵功能比较完善的app(例:美颜相机)来美颜,再使用图片编辑功能比较强大的app(例:vsco)来做构图、色彩的方面的处理。但是滤镜类功能的使用会相对少一些,因为通过前几个步骤的调整,照片已经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了,没有必要再加一个滤镜来破坏原来的效果。几乎不会使用贴纸或特效的功能。对于“一键自动化”之类的功能,他们的需求也不高,因为一键功能的效果太过单一,不够自然。而且他们也更为享受在不断地调整参数的过程中,看着照片一步步变美而带来的成就感。对app各种细致的功能都比较了解,属于深度用户,也会主动去探索新的app或新的功能。
这一类用户很难找到一个单一的典型产品,某一个app很难满足这一类用户的所有需求。所以这类用户手机里会有很多的app,分别用做不同的处理。用户在访谈中也会吐槽,现有的功能太过于分散,常常修一张图片需要经过3-4个app的处理,对时间和手机容量都是不小的负担。希望能有一款“大而全”的app,能够囊括所有功能。对互联网产品“小而美”的特点来说,把一个功能做到极致的差异化战略可能是更符合生存之道的,所以“自拍达人”们的愿望可能很难满足了。
由于这一类用户会深度使用产品中的各种功能,所以产品应尽量将功能的入口做到简单直接,最好使用平铺的框架,方便他们使用到各种功能。
另外,在修完照片后,这类用户基本上都会把照片分享出去。有2位用户都谈到,“几乎每张都会修,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以前拍的照片就会再拿来分享”。从中可以看出,由于这一类用户对外表的关注和自信,非常享受分享照片之后,众人点赞或夸奖之后带来的满足感。一般来说,用户都会以“滤镜”作为修片的最后一个步骤,如果以这一类用户作为目标用户的产品,可以在产品中融入社区的功能(如Instagram),并引导用户加完滤镜后随手分享,相当于让用户又多了一个分享的渠道,这样会让用户更有成就感,也会增加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
这一类用户可以往往是新产品的尝鲜者,如果有新功能的app很容易引起用户的兴趣。如果是有独特功能的产品,在争取这类用户时一定要突出自身的独特性。
这一类用户也较为典型。他们平时拍照拍的不多,而且大部分拍照的场合都会用于自拍。对摄影的知识了解的不多。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时,不太会使用图片编辑类的功能。对美颜和滤镜类的功能依赖更为强烈。他们并不陶醉于手动调整各种参数,逐步完善照片的过程,而倾向于借助于各种一键式的,例如自动磨皮,自动调色一类的功能,但是目前市面上的app的一键功能又普遍存在不自然,图片效果“千人一面”的缺陷,这一类用户会被迫地使用好几个app的一键功能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渴望更加傻瓜的一键功能”和“希望照片具有个性化”,这两者的矛盾是这一类用户普遍具有的矛盾。所以有用户提出,相机app能否有类似机器学习的功能,能够逐步学习用户修图的习惯,逐步达到一键匹配用户习惯的水平。
对于相机或修图app的使用处于浅尝辄止的程度。常常只会用到一部分常用功能,几乎不使用其他功能,对app的框架、结构的了解也有限。选择app时也基本是随大流,不太会主动去尝试新的app。
修完图片后,这类用户几乎都会分享到微博或朋友圈。可以说,“分享”才是这类用户拍照、修图的动机。而且和第一类用户不同的是,这类用户往往会随手拍、随手p、随手发,如果当时不用来分享的照片,拍完原图后就不会有其他处理了。事后也不太会想起来曾经拍过这些照片。
360相机。这款app的镜头做的比较好,在自拍调焦的时候,就已经加上了美颜的效果了,用户能够“所见即所得”地拍摄照片,而不像“美颜相机”那样,先拍出原图后再加上一层效果。前后的对比太强烈反而会让人觉得修过的照片太假。
美图秀秀。毫无疑问,美图秀秀可以算是相机修图类app中的“头部app”了,从pc时代起就在美颜领域不断的积累,也让美图秀秀和旗下的美颜相机等产品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丰富的功能和各种智能化选项,可以满足一般用户所需要的功能。对于大众用户来说,最为合适。
典型用户B和后文所述的典型用户D,代表了最大众、最普通的一类用户,大约处于《跨越鸿沟》一书中,“后期大众”所述的那一个群体。拍照、美图对这一类用户来说,只是生活中的一种消遣而已,对摄影不太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花过多的精力来钻研,对产品的使用也很简单,对“简单、傻瓜式”的要求很高。但是他们对于的照片的要求有时又非常苛刻,“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他们反映了人性中最普遍的“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的心理。针对这一类用户,产品应在简单、智能化、易用性上多下功夫,弱化产品中偏专业的功能。同时,修片的风格要紧跟主流审美的趋势做调整,不能千篇一律;在产品营销上,要争取这一类用户,要注重口碑的树立,加强种子用户的引导功能,通过各种大动作,迅速打响知名度。
典型用户C为深度的摄影爱好者。这一类人更喜欢拍景物的照片,自拍的场合很少,对摄影知识的了解较深刻。随着手机照相技术的日益发展,这一类用户开始摒弃“手机拍照比如单反”的偏见,开始探索手机相机的功能。这一类用户往往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喜欢用相机拍下各种风景、物体、趣事等。在功能偏好上,对图片编辑类功能的要求很高,其他功能的需求就会薄弱许多。C类用户对修图的效果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片面地去迎合社会主流的审美,对照片“自然”的要求,高于“美感”的要求。
C类用户和A类用户差异比较大的一点是,他们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分享,而单纯是为了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他们也会对每张照片都做处理,但是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一件“艺术品”的追求。拍摄,修图的目的只是为了给日后留下一个回忆和纪念,而不是为了收获他人的赞许。
VSCO:功能强大的摄影app,注重手动功能的开发,有多种拍摄模式,强大的自定义图片编辑功能。还有各种胶片的风格可供选择(但是基本都要付费)。能够满足摄影爱好者对一张高质量照片的要求。
针对这一类用户,产品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丰富的自定义功能,让他们有更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弱化智能化功能。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本次调研的9位用户,无一例外地在拍摄景物的时候,会先试用手机的系统相机拍摄原片,再导入到app中去修图。尽管有人意识到,有的app在景物拍摄的功能上已经更胜一筹(如vsco的白平衡锁定功能),但是还是不会只用app的相机功能来拍照。究其原因,有一位用户说:可能是受了PC时代拍照修图的影响。当时也都是在单反上拍完了照片,然后再导入到电脑上用ps修图。所以用手机拍照的时候,也觉得应该先用一个成像质量更好的相机拍好,再用修图软件修。总觉得修图软件拍照会对画质有损失。这个现象应该是一个不理性的,但是又根深蒂固的习惯性操作。如果一款app花了大工夫完善了照相功能,很可能因为用户的这个习惯而得不偿失。因此,如果着意强化照相功能,一定要将照相功能的入口放在显眼的位置,并加强对用户使用习惯的引导。
另外,目前的相机或修图app,在表现层的处理上,往往都会带有女性化的色彩。可能是受了早期相机应用设计风格的影响。但是对于深度摄影用户来说,很大一部分是男性,并且更为理性,所以在视觉呈现上,应更偏向于用中性色,突出专业和深度,避免使用粉红、糖果色等太美的颜色。
对于这一类用户的激励,可是采用一些摄影作品评比的活动,让他们在拍摄的同时,也能获得他人的赞许带来的成就感。
典型用户D为不怎么拍照片(少于10张/周),且所拍照片多为景物照片的用户。这一类用户拍照的场合多为旅游、聚会等场合,很少拍摄生活中细小的事物。对照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所以这一类用户手机里可能会有同一内容的很多废片,但是最后使用的没有几张。在处理图片时,D类用户和B类用户一样,通常会选择最简单,最智能的一些功能,如一键调色、一键滤镜等功能。和B类用户不同的是,即使是拍摄有人物出现的纪念照,D类用户也很少会用到美颜功能。这可能是因为美颜对细节的要求比较高,合照或纪念照,人物一般都是全身或半身像,此时人物的面部不是重点。要再针对人物的面部进行精修,较为麻烦或耗时。所以如果用户实在想使用某张照片而人物拍摄不佳时,会选用贴图工具或马赛克功能将面部遮挡起来。
与B类用户相似,D类用户拍照的目的通常就是分享给他人,只有分享的照片会做处理,不分享的照片则不会做操作。对app的了解和使用也比较有限,通常一个app的几个基本功能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相较于B类用户,D类用户对修图功能的要求更小,更不会主动去尝试新的产品或新功能。通常十分满足于一键效果,几乎不会使用修图类的功能。
美图秀秀:推荐理由与B类用户相同;
系统相机:目前很多手机自带的系统相机,功能也已经非常强大。对于“添加滤镜”等操作,系统相机完全能胜任,在对照片没有非常高要求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直接使用系统相机一步到位。
如前所述,该类用户和B类用户一样,构成了最普通大众的用户群体,是产品的增量空间。针对这类用户的产品,要突出一键化、智能化、易用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处理完毕。而且也要满足用户分享的欲望。但是另一方面,这一类用户通常也不会专注于将照片分享到app的社区环境,所以在是否要通过社区功能,满足这一类用户的分享需要这一点上,需要做投资回报率上的考量。
2.6典型用户E:有要求才会拍照的人
这一类用户实际并不能算是相机app的典型用户,由于访谈中也涉及到,暂列于此。这类用户的特征是,只要不是外界有要求(如网站需要上传照片,公司需要宣传照等场合),基本就不会拍照。他们拍照的需求,通常都是强制性的,并非主动自发的。而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功能选择上使用得最多的是“遮挡”的功能,用来遮挡身份证号码等重要的私人信息。其他方面,无论是对拍照的兴趣还是对app的了解,都不强烈。
系统相机
对于商业化运作的app来说,这一类用户其实并不能算作目标用户了,他们带来的回报相信也会很有限。不建议针对这类用户做太多的举措。
本次调研发现了5类不同的用户,最后将他们的主要特征列表如下。
本次调研取样采用了方便取样,选取的对象都是笔者身边的同事或朋友,年龄段集中在20-30岁的范围内。年龄段的单一,使得发现不了用户在年龄上的特征。例如相机功能中所列的特效功能,此次访谈对象中没有一例谈到会使用这类功能。可能是因为这个功能偏幼稚,更低龄化的用户,或是女性用户,会偏爱这一类的功能。对于思想较为成熟的上班族来说,这类功能的确没有多少吸引力。
由于笔者是第一次操作用户调研的访谈,经验上的不足,使对有些用户的访谈流于表面,没有深挖出某些深层次的需求。访谈的内容更偏向于现象的描述,对用户的心理的洞察尚有不足。这在以后的工作中需逐步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洞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