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读完《雷雨》,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不是四凤,不是周朴园,而是蘩漪这个单独的人。
这本书只薄薄的一册,没有曹禺先生的对蘩漪的赞美的书序,不少同学都对她持鄙夷态度。她出轨继子,于情于伦理当诛。而我对她,当然也是爱恨参半的。
这本戏剧,关于政治、阶级、女性、父权、人物与命运的矛盾的解释剖析向来不少,对蘩漪等人物本身的分析也不少。而我对人物的理解和刻画很感兴趣。
1
对于别人,我们总是勇于批判的,对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的“非人”更不会嘴上留情。粗制滥造的作品暂且不论,真正优秀的作品自有它的魅力。
我们不会把安娜·卡列尼娜粗鲁地归到出轨妇人一类去,用一般的道德观念去鄙夷她,谴责她;也不会简单到只把《蒂凡尼的早餐》中的霍莉当作拜金女,指着她说“看,这就是被金钱腐朽的下场”。
辛德勒是个风流浪子没错吧?板上钉钉的事。可他拯救千名犹太人的事,又有谁能说半个“不”字呢?
我们在这些作品里看得清灵与肉的区别,懂得进入作品时要换上其中人物的视角。用他们的眼睛看路,用他们的心去感受,我们方不会迷路。
纵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从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单独拎出来一个,他的形象也不会与书中综合性的哈姆雷特有太大的出入。硬是把铿锵战鼓说成软绵绵的情话,把人物的命途多舛歪曲成纯粹的小人阴谋所致,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在这种共同认识的基础上,作品的良性讨论与有益的批评才能正常展开。但偏偏有人要在这里横插几句,把被命运折磨到扭曲的人贬得一文不值。他们居高临下,仿佛睥睨众生的上帝,用“不可理喻”之类的标签往人物身上一贴。
实际上,我们越是了解一个人,就越容易看全他的好与坏,也越容易欣赏他的好,包容他的坏。
小说和戏剧是我们人生的浓缩提炼,所有我们遇得到、遇不到的悲伤与快乐,都在一页页纸上被扩大、加深。我们看小说,一定程度上是在看浓墨重彩的自己。
我们很喜欢用前所未有的挑剔目光,就某个细节来揣测书中人的好坏。
2
关于宝玉是“渣男”评价早就满天飞了。
大概是因为书中人只能在书中,他的所有都铺陈在字里行间和光影里,让我们得以细细地、反复地琢磨。
而人大多容易记住别人的缺点。不需要多大,虫眼儿那么小的缺点都能变成黑洞,把人物其他的优点吞噬得一干二净。
若是真的细读下去,其实不难发现每个细节都是用一根线串起来的,它们是连贯的。
人物的影子映在每个细节的镜面上,他所有的经历和心境,相册一样,一套一套被翻出。就像《倾城之恋》中范柳原所说:“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我们可以根据行为给犯人定罪,但文学作品不是法律书。它们可以为人人唾弃的罪人做名声上的开脱,更可以挖出善人的阴暗让人们看一看。
荒诞、意识流、优美细腻、崇高狂野……一面多棱镜摆在眼底,每往下进展一点,镜子就翻转一面,照出多次多彩的人生。
那么多的幸与不幸,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未必谁都能消受得了。书中人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古往今来的世态,告诉我们人心,告诉我们人这一生可能遇见的事情。
若我们百年之后能化成一部书,那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部不错的小说。3
徐志摩的故事应该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小说,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他和这三个女人的故事,著就了著名的《人间四月天》。关于徐志摩的人品,我们确实不敢恭维。抛弃发妻,追求林徽因,挖好朋友的王庚的墙角,娶陆小曼为妻。
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确不是难得的佳作。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头脑,放出眼光,有用的家拿来,无用的就摈弃,不可照单全收,更不可一叶障目。
4
读者看人不能把人“看扁了”,作者写人也不能把人物写扁了。饱满的人物不一定正面,但还是讨人喜欢的。
这话早有人说过,做到的人仍然不多。为了书的畅销,为了吸引读者,故事的情节起伏、人物脸谱画法都有固定的套路。
这样的书一多,读者自然能看出来端倪。作者既没有创新,又没有可以糊弄过去的文笔辞藻。久而久之,读者也就抛开了这一套,然而还有下一套在等着他们。
第一部、第二部不过换了个人物,换了层皮而已。大多数人打着“放松”的旗号看这些毫无营养的文章,说是自会去名著中寻找价值。
但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既然更愿意把莎士比亚、曹雪芹留给后人,那为什么不自己去读呢?思考当然是费精力的,有时也相当痛苦,但总好过虚无的狂欢。一场狂欢后,随之而来的虚无、乏累更是无可抵挡。
辛苦的生活是挡箭牌,挡住了许多本可以拥有的精神滋养。
近两年,人们一直在强调阅读,人们也确实在阅读。但我们都清楚,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又为什么读这些书。书是工具,但是这梯子通往的不该只是谋生的实用这一条路,还有智慧和性灵的美。
浪漫的文学,风花雪月或壮阔江河,好像寂寞了。文科生常说,文史哲不分家。这最无用的三者,在书架上生尘。人们总说有时间再读这些,可他们貌似永远没有时间做这些“无用功”。
许多人如此,我比这许多人也好不到哪去。
抱怨国民素质不高的人,甘愿就当前的素质过下去的人,竟然可以是同一个人。敲打键盘果然是容易的吗?
4
娱乐无罪,过度娱乐却是不当。我们对“俗”的容忍度高了,对“雅”的接受力就弱了。本无分贵贱,但有高下。当提起书,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娱乐小说时,我无心鄙夷,更多的只是无力的悲哀。
我知道这番话有“何不食肉糜”的嫌疑,但是我们确实太过踏实,太过追求经世致用了。
人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亦有“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
如今的我们如此忙碌,顾不上许多。
但正是因为我们如此忙碌,许多事来不及一件一件做,那就不妨且听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