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图书馆,一眼就被这个书名吸引了,抽出来一看封面设计,简洁的文字说明和相应的不能更简单明了的视力表的设计,却也突出了书本身的主题,还蛮喜欢的。
借了书带回家读,分了两个晚上读完的。与作者的其他战地故事,新闻故事不同,这本书更多阐述了作者的思考,价值定位,新闻从业人的定位,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是从记述到思考,从记者到公民的定位过程。
我想很多人对闾丘都不陌生,特别是她的那些让人铭记的战地新闻,故事,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个娇小的女子,她的新闻报道和书籍也带给很多人对战争的思考。
这本书本身虽不像她的新闻报道或是真实的战地故事那般吸引人,却是一本可以打开她内心的一本书,它剖析了她的思考和认知,也提出了她的一些观点和主张,比如她说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
这个的的确确在真实的世界里,是这般如此。我们有时想做好,可在做好之前我们已经预设了立场或观点,从而阻碍了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去获取更多的资讯,这就导致我们会对那些和自己的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严重的,也会质疑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的用心或是用意,这样往往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了偏见,让我们失去了客观和公正地思考。
书的另一半着重在记者到公民的责任定位。就如她所阐述的:如果每一个人都缺乏公民意识,缺乏道德底线,那么所谓的监督也只不过是一种摆设,因为这样的人最终会向利益低头,向权利低头。
就比如当年大家都对韩寒说三道四时,那时的韩寒不过是那些不沉默的少数人,而他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为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争取公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当然我们可能是比不上韩寒的传播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力。一个社会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有公民意识,在适当的时候发声说出我们的想法的。
书的最后,她也谈到了媒体人的品格。就像她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但可以要求自己,为社会做更多。最后一句也说得很好:走好,记得在路上我们相互取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