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说想继承一笔财产,不想工作了;没看这本书前,我会说这是典型的白日梦呀,想要逃避现实,偶尔做做梦,或许也能放松一下下;现在我会和他深入分析一会,尽管分析不出所以然,但终归他满意我高兴。
梦是潜意识想要转换成意识的部分内容,借助梦的形式,让你意识到内心真正的需要,心灵需要填补或成长的地方,现实需要关注的地方。偏重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专家都善于运用个体的梦,让个体随意记录下来近段时间的梦,或印象较深的梦,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让个体在咨询师的带领下分析梦中的各种意象分别代表什么(各种意义全部罗列,再最后选择最有可能的那个),进而串联起来剖析个体的心理。这些被剖析的梦不能刻意记录下来,真正能进入你梦中的有潜在代表的梦是预先进入你的潜意识,极有辨识力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有典型代表意义,并不是所有的梦都能剖析出真正的原本的意义。
集体潜意识代表的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上帝的象征,个人意识不断成长与成熟,就是向上帝靠拢,成为自己上帝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能保存自我,又是个人成长的空间。
梦是个人靠近上帝的一种途径,是个体挖掘自己潜意识的一个通道。每个人的潜意识就是个人的上帝,不断发掘潜意识,就是不断成为自己心中上帝的过程。平时不妨慢下来,多感受自己的身体,清除杂念,放空自己,多听听心里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一个想法或某种感受,时间久了,你与你的潜意识就会逐渐熟悉起来,也就能更加发挥潜意识的潜力,促进心灵的成长。有时候,无意识说出的话或做的事也能代表你的想法,只是你稍加分析,经过思考,竟失去了你认为的应该的方面,这时你就需要认真地再回过神来想想,不要错过这些加速成长的机会。
书中所言,我们平时的学习某种程度上是重新记忆起潜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观点或技能或知识等等,就是把潜意识里的东西唤醒引导出来,变成意识里的东西。难怪对于喜欢的某段文字会有似曾相识,一语道破天际的感觉。
归根结底,潜意识是被意识压抑或排斥或隐藏的部分,是已经发生但未被认知的那部分已达到意识的心理活动。
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被淹没了,群体思想就会占据上风。而群体行为通常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低智商。保持个性是不无道理的,既能促进个人成为自己的样子,又能尽力减少群体行为带来的危害。
恩典是意外发现自己身上的某项才能或天赋。书中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恩典的存在,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或具体作用机制并未被研究出来的现象,说明恩典确实存在,要相信它。上帝的恩典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或许在某个瞬间好运就降临在我们身上,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观察到并使它大放异彩。
我们愿意面对问题,承受痛苦,除了自然界存在的恩典,更多源于小时候父母爱的滋养,使我们对爱产生了习惯与追求。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与他人心灵的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的对象只能是人,是一种主观意识选择,是一种长期过程,是个人意识与潜意识高度一致的结果,既爱自己,又爱别人,需要付出努力,需真诚付出,并能把欲望转化成行动(喜欢只是一种欲望)。
自我界限,包括心智,包括体验,包括有形的肉身与无形的自我概念等。自我界限的扩展,意味着人生地图不断修正,不断符合自己与现实的需要;过时的地图去指导现在的自我,就会出现移情,会导致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患者是给自己强加责任,把错归在自己身上;人格失调患者是推卸责任,把错归在外界身上。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患有心理疾病,只不过患病的程度不同,时机不同,使得部分人正好借病治疗自己,避免严重问题的产生。依赖性不同于爱。消极性依赖只在乎别人为自己付出了多少,从来不想自己去付出。根源是缺乏爱。 爱与精神贯注、投入、独立、冲突、失落等关系密切,需要把握平衡。
在爱的促使下,我们需要自律。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要实现自律,关键在于你是否是积极地去承担责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或放任问题。自律的原动力是爱,最大的障碍是懒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就属于信仰的范畴。人生本是矛盾复杂的,成长的过程就需要不断面对痛苦,不断丰富自己的信仰。
这可以说是一本从心理的角度谈人生观信仰的书,既有观点,又有思辨性的论证,还有某些具体的小方法。虽读起来较费时,但也算通俗普及之物,放在手头,遇到麻烦事了就翻翻书,或许会带给你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