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就产生了丑恶的观念;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现,高和下互为依靠,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彼此相随--这是永恒的。所以有道之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对于万物的自然兴起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养万物却不倚仗,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因此他的功绩就无所谓失去。
通过对美丑、善恶这两对矛盾的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在大治的世道,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顺其自然。只是顺其道性而已。然而,在不治之世,那些利己主义者为了追求利益,用假美假善伪装自己,使美丑善恶相伴而生。也是因为丑,人们才懂得欣赏美,有了困难才显示出容易;有了沉静的衬托才显示出喧闹,有了喧闹才显出沉静。
然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前后、难易,总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单纯的追逐某一方面是不科学的,会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所以老子指出有向无中求,想易必重视难的辩证法观点,从追求事物的对立着手让其自然而然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向正面转化。
圣人正是因为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矛盾的对立性与相互转化,认识到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因而提出“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养育成就万物,但是不居功自傲。正是由于不居功,懂得激流勇退,对成败荣辱淡然处之,所以功绩才不会离开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