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李锋 法学院通讯员:罗冰宁)
为探寻初心之源,聆听五老事迹,践行“四史”学习,2021年8月20日,湘潭大学金盾法学社“五老”事迹调研团(以下简称“金盾调研团”)
有幸线上采访到今年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铁道兵刘举学老前辈。视频那端的刘老前辈虽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精神健旺,乡音多年未改,以浓浓的安庆话讲述着热血沸腾的岁月征程,讲述着共和国的钢铁奇迹。
(图为93岁高龄的刘举学前辈戴着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1953年凛冬,刘老赴朝抢修清川江大桥;54年归国后,先后参与修筑黎湛线、鹰厦线、包兰线、湘黔线四条中国铁路干线,1958年赴湖南,修筑湘黔线娄邵路段;1962年,刘老在常德西湖农场从事劳改劳教工作,70年刘老到达赤山监狱,从事劳改工作共计三十余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刘老的奋斗历程使我们深受感动。
“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3年,抗美援朝征兵号角再次吹响,保家卫国的任务刻不容缓。25岁的刘老当时作为地方农村干部,响应国家号召,毫不犹豫地投身志愿军队伍,随团坐火车到安东(丹东市在1965年之前的旧称),越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战场。
(图为25岁的刘举学前辈身着志愿军御寒冬装,系赴朝前拍摄。)
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春反登陆作战做出相应的准备,目的是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并在之后先后发起夏季反击战役、两次进攻作战以及金城战役等战役。硝烟滚滚怒千里,烈火熊熊抵战场。战时,铁道兵肩负战区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志愿军铁道兵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以最快的速度抢修清川江大桥。大桥位于满浦、平壤铁路线上,志愿军的军需物资和兵员,不分昼夜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前线。大桥是朝鲜北部交通咽喉,是连接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和后方的主动脉。为了切断这条主动脉,美机倾巢而出,轮番轰炸。轰炸,抢修。再轰炸,再抢修。“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这个桥,没有休息,不停换班,日夜不眠地抢修。因为切断了这条运输线,前方战场上中国的志愿军他们没有饭吃,没有弹药打敌人,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给前方部队恢复保障。”说起这条铁血动脉,刘老记忆犹新。头顶战机轰鸣声不断,身下是汹涌刺骨的河水,前方是战友们用血肉之躯铺就的前进道路,即使冒着枪林弹雨,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美军轰炸的时候没有地方躲,因为在江边,只能找桥墩子、钢轨旁躲躲”,“为了保住这个桥,大概牺牲了一个团的人,估计有两三千人”,刘老说起这些时,心中满是感慨,眼里闪烁着坚定有力的光。为修筑这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无数战士用鲜血书写青春,用生命坚守胜利。
投身铁路事业——南北四线打通,钢铁巨龙腾飞
“当时祖国告诉我们,朝鲜战场已经停战了,需要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我们第一批就回国了。回国之后,我就到广东修理黎塘到湛江的铁路” 1954年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刘老也踏上了回国的路途,重新开始新的奋斗历程。刘老服从国家调配,前往广东修筑黎塘往湛江的铁路,当时技术不够先进,修铁路无法做到机械化,仍然保持着人工的水平,钢轨、木头都得靠人工抬。刘老身为铁道兵,在工作岗位中依然保持军人本色。前往江西鹰潭,修筑鹰潭至厦门的铁路,再赴包头,修筑包头至兰州的铁路。包头到兰州的铁路沿路干旱,沙尘暴爆发频繁,风沙来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停工,只能带着口罩眼镜简单包裹一下继续修铁路。 1958年,修建湘黔铁路的娄底到邵阳路段。可以说,刘老亲历南北四条大动脉的贯通,亲眼见证共和国钢铁巨龙的腾飞之路。
中国铁路始建于清朝末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截止2020年8月,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3.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分别位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在当时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中国铁路的发展异常艰辛,而正是由于有着许许多多像刘老一样的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铁道兵,中国铁路的发展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叶剑英元帅曾题词称赞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是铁道兵精神的高度凝练。铁道兵精神蕴含的“听党指挥的大局观念,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敢打必胜的顽强作风,以苦为荣的乐观态度,勇争一流的进取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的硕果。刘老为其铁道兵的身份而自豪,铁道兵的精神也贯穿了刘老的一生,无论是参加战争还是投身工作,刘老都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听从指挥和调令,为祖国的安全与建设无私奉献。
转业从事劳教——劳改三十载,育人先育心
1970年,刘老从部队转业,听从部队统一安排,到达了常德西湖农场。这里曾是一个低洼的湖区,后来开发成了农场,用来对不同类型的犯人进行劳动改造。刘老的工作就是管理犯人,带着他们做农活,比如种水稻等。晚上给他们上课,教育他们,做思想改造工作。说到劳改工作,刘老说得头头是道,刘老感慨道“以前劳动犯就是劳动和干活,现在更偏重于从思想上、从党性修养上由外至内进行转变,而不是单纯的重体力活。同时,学习和改造的渠道也更加丰富,以前都是强迫劳动,现在强调自愿劳动,让牢犯也能掌握一些技术、生存技能,让他们出狱后能更加快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刘老说起这些眼中满是欣慰,这份超过三十年的工作成为了他生活的重心,即使退休这么多年了,刘老谈起这份工作仍然思路清晰、记忆犹新。调研团在采访之时可以明确感受到刘老对这份劳改劳教工作的深切热爱,刘老扎身于这份工作之中,三十年来兢兢业业,并获得了从事劳改劳教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劳改工作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劳改犯,这些劳改犯大多都曾是社会的底层,要从身体和心理对他们进行改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刘老还说到“那时候劳改都是要自己和劳改犯一起去干活的”,由此可想而知,劳改劳教工作既耗费体力又耗费心力。而且那时农场的基础条件也不好,难以现象刘老在从事这份工作时克服了多少困难,但刘老提起这段经历时眼中都是热爱,在刘老的话语里也没有任何的埋怨与不满。
(图为40岁的刘举学前辈在湖南赤山监狱负责犯人改造工作(左,便装),背后为监狱老办公楼)
(图为司法部颁发从事劳改劳教工作三十年证章)
作为一名老党员,刘老在被问到入党对其影响时,如此回答“参军之后就入党,入党已经有好几十年了,党员的身份可以说是伴随了一生。在长期中国共产党的浸染下,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已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特别的感觉了。总的来说,在这么多年的历程中,我感悟到了肩负使命、不负初心、不怕困难的精神”,党员的身份深刻浸染了刘老的一生,为党奉献、为人民服务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他表示希望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传承给自己的后代,望他们成为社会之栋梁。在问到作为党员所做的奉献时,刘老云淡风轻,但谈起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刘老却变得激动起来,“现在的交通各个方面都很先进了,过去都是靠手工,和现在没办法比,现在就是高铁啊,公路都修到农村啦。过去就是靠着两条腿,现在都有汽车代步,现在是一年比一年好啊”,说起国家的迅速发展,刘老心生澎湃,表示要感谢改革开放,让国外的技术进来,中国也能走向世界。刘老虽已高龄,但精神面貌十分良好,容光焕发,谈起国家的发展毫不含糊,在这个年龄刘老依然心系国家与社会,这是一名老党员、老战士对国家的真情流露,这样浓厚的感情深深打动了调研团的每一位同学。
(图为刘老所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刘老的一生是“四史”的缩影,透过刘老的人生历程,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那一代人的风雨兼程。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上,“五老”的故事给了我们新的启发,我们将秉持着学习发扬“五老”精神的态度,去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是湘潭大学金盾法学社“五老”事迹调研团,我们在“路上”!(特别鸣谢刘老之女刘艳女士对我团提供的线下协助与支持!
(图为金盾调研团成员用手机拼成的“线上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