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积极错觉 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并以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个人控制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为其表现形式。
(1)掌握“自我效能感”和而“积极的错觉”,并以此解释抑郁;
(2)您能读出我涂鸦这篇文字的目的吗?尝试着用心理动力学予以分析,尤其是识别我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AIDS)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
“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已经88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行,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
效用
自我效能同时也标志了人们对自己产生特定水准的,能够影响自己生活事件的行为之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自我效能决定了员工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判断,积极、适当的自我效能感使员工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所承担的工作,由此将持有积极的、进取的工作态度;而当员工的自我效能比较低,认为无法胜任工作,那么他将对工作将会有消极回避的想法,工作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积极错觉
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并以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个人控制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为其表现形式。
基本内容
1. 积极错觉的来源
真正提出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这一词语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Shelley Taylor等人。在那之前很多研究者用 bias或者 error来表示错觉,后来,Shelley Taylor等人在1988年将bias和error改为一个更宽泛的词,即illusion。这种术语的改变是有原因的。Bias和error意味着可能是一种由失误或其他一些暂时的忽略所导致的短期错误或歪曲(Funder,1987)。相反,illusion意味着是一种更一般的、更长久偏向和失误,或者说他们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或定型(Shelley E.Taylor&JonathonD.Brown,1988)。
Taylor等人在提出积极错觉时并没有确切地对它进行界定,后来,研究者们根据对Taylor等人的文章的理解提出了对积极错觉的认识。如田录梅等人指出积极错觉就是积极的 自我认识和 自我评价(田录梅, 张向葵,2007);王玮(2007)认为Taylor等人提出的“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 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这些总结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积极错觉、为促进积极错觉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积极错觉的表现形式
虽然Taylor等人没有确切地定义什么是积极错觉,但他们指出了积极错觉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unrealistically positive views of the self)、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exaggerated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control)和不现实的 乐观主义(unrealistic optimism)。以下是对这几种表现形式的具体介绍:
(1)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们日常的自我知觉是理性的、有逻辑的、不带偏见的。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观点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人们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偏见、甚至 非理性。在自我概念方面,Taylor等人认为存在不真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大多个体认为自己要好于一般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估要好于其他人(如朋友等)对他的评价。后来很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Shelley E.Taylor&JonathonD.Brown,1988)。这种表现形式体现在恋爱关系中就是个体会夸大他们的关系,对伴侣的优点或积极品质存在积极的偏向、错觉等。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2)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
很多理论学家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学习理论家和心理分析理论家都认为个人控制是构成自我概念和自尊所必需的。然而研究证明人们对个人控制的信念远比实际的高转引自(Shelley E.Taylor&JonathonD.Brown,1988)。而这种夸大的个人控制的知觉在恋爱关系中也存在。有一项研究,所有被试(包括已婚夫妻和未婚情侣)需要评估对于他们的 婚恋关系中将出现的积极和消极的事件有多大的控制影响力度。比如,被试要求对诸如“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和伴侣能够解决我们关系中的任何难题”等问题进行评估。同时,他们还要求对一般关系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管是已婚夫妻还是未婚情侣,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对他们婚恋关系中的事情施加更大的控制力度,比起一般关系而言。换言之,个体会高估他们控制其婚恋关系的程度(Murray,S.L.&Holmes,J.G,1997)。
(3)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Taylor提出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是指向未来的,即个体会对未来事件存在积极的错觉。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而未来将比现在要好很多(Brickman,P., etl,1978)。体现在爱情里就是个体会认为自己的婚恋会持续很长时间,认为未来婚恋关系比别人更好、更幸福。总的来说,恋爱中的人会把其恋爱关系预测为一个 美好的未来,而他们预测一般关系时则不会出现这种积极的错觉(Murray,S.L.&Holmes,J.G,1997)。
抑郁
抑郁从防御机制上来说,是向外攻击没有成功,转向攻击自己。过于强大的超我,非常自恋。
(二)
我是一个经常高估了自己能力的人,比如,本以为凭着自己的勤奋和众多学生的推波助澜,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拥有一千个粉丝应该没什么问题。但现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丰满,昨晚经人提醒才知道这个目标刚刚实现。
每天都看点赞,评,转,怎么会不关注粉丝数量?知道没能一个月过千,心情还有觉察的。潜抑
那位提醒我的人说也是我的粉丝,希望我能给TA介绍一些迅速提升粉丝量的成功经验。可能是正好一个人出差浙江的台州彼时正在高铁上无聊吧?这个“希望”竟然让我的心态大变——由总认为自己粉丝增加太慢一下子成了觉得的确有迅速提升粉丝量的成功经验可谈。
情绪转移
不知是否真的有人像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写文章只是自娱自乐。反正我做不到,我每日涂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别人看,更确切地说就是为了看到点击、正向的评论和点赞,当然还有越多越好的打赏。因此,一大早发出去之后,我会用相当长的时间关注着点击量的增加、评论里都说了些啥、是否在朋友圈里转发、那谁谁谁是否给我打赏啦……
幽默
我无语了,知道自己在和一个什么样的粉丝对话,也在迅速思考着如何才能让TA明白我在说些什么。
接下来的对话问答用了辩论术中的——产婆术
本来想说“您这是‘以己度人’,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恋”的,但是感觉有些不妥,就变成了——
“您可以在简书上搜看一下,很多粉丝过万的人,所写的文章都好多天了,点击量还不过三位数,还不如写的字数多,更不用说打赏和点评了!”
这自然让我想到了那些僵尸粉,也想到了那些以高粉丝量为荣的作者,并看到了他们比我更强烈的自恋。
压抑, 联想,酸葡萄
接下来我们的聊天很顺畅,非常一致的认识是,不要盲目追求粉丝量的增加,而是在粉丝群中找到真正能够读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哪怕只有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认同 合理化
今也想说,我在简书上涂鸦了只有35天,但是粉丝量已经过千,这也是我的兄弟姊妹,尤其是“心理点评视角训练营”的学员们抬举的结果!
感慨万千,感激不尽。
升华 甜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