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你不知道的JavaScript》系列丛书,发现了平时容易误解、混淆或者违背常理的一些特性,在此进行总结一下。
[[Prototype]]屏蔽属性
var a = {a:2}
var b = Object.create(a)
a.a
>2
b.a
>2
b.a++
>2
b.a
>3
a.a
>2
原因:++操作相当于b.a = b.a + 1。因此++操作首先通过[[Prototype]]查找a属性并从a.a获取当前属性值2,然后给这个值加1,接着用[[put]]将值3赋给b中新建的屏蔽属性a。
JavaScript中的“类”
在ES6之前,我们都是用一些方法近似实现类的功能。然而实际上JavaScript的类与其他语言并不一样。
继承
在其他语言(如Java)中,定义一个子类,相对于父类它就是一个独立并且完全不同的类。子类会包含父类行为的原始副本,也可以重写所有继承的行为甚至定义新行为。类的继承本质上是复制。
在JavaScript中,类继承和实例化,并不会自动执行复制行为。在JavaScript中只有对象,并不存在可以实例化的类。一个对象并不会复制到其他对象,它们会被关联起来。
实例
function Foo(){this.a = 1}
f = new Foo()
Object.getPrototypeOf(f) === Foo.prototype
>true
JavaScript中不能创建一个类的多个实例,只能创建多个对象。new Foo()会生成一个新对象,新对象的内部链接[[Prototype]]关联的是Foo.prototype对象。
最后我们得到了两个对象,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从"类”中复制任何行为到一个对象中,只是让两个对象关联。这是和其他编程语言不同的地方。
“类”和“委托”
function Foo(who){
this.me = who;
}
Foo.prototype.identify = function () {
return "I am "+this.me;
};
function Bar(who){
Foo.call(this,who);
}
//创建一个新的Bar.prototype对象并关联到Foo.prototype
Bar.prototype = Object.create(Foo.prototype);
Bar.prototype.speak = function () {
console.log("Hello,"+this.identify());
};
var b1 = new Bar("b1");
var b2 = new Bar("b2");
b1.speak();
b2.speak();
>Hello,I am b1
>Hello,I am b2
以上例子是“类”模式。
Foo = {
init:function (who) {
this.me = who;
},
identify:function () {
return "I am " + this.me;
}
};
Bar = Object.create(Foo);
Bar.speak = function () {
console.log("Hello,"+this.identify());
};
var b1 = Object.create(Bar);
var b2 = Object.create(Bar);
b1.init("b1");
b2.init("b2");
b1.speak();
b2.speak();
>Hello,I am b1
>Hello,I am b2
以上是“委托”模式。
以上均用到了Object.create(...)函数。它会创建一个新对象,并把它关联到指定对象。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prototype]]机制的威力(委托)(查找属性当对象本身不存在该属性时查找原型链)。
"类“模式的代码中常常会出现大量” Foo.call(this,who);"这样丑陋的代码(从”子类”中引用”父类“方法)。相比而言,“委托”模式更为简洁明了。
值得多提一句的是,在很多书籍中,使用“类”模式时,常常使用了两种错误的方式来创建原型关联。
//直接引用的方式,当修改Bar.prototype时会直接影响Foo.prototype
Bar.prototype = Foo.prototype;
//如果函数Foo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写日志、给this添加属性等等,会影响Bar的shi'li
Bar.prototype = new Foo();
闭包的“正确定义”
闭包:当函数可以记住并访问所在的词法作用域,即使函数在当前词法作用域之外执行,这时就产生了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