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面条姑娘发的朋友圈。
家里人说我看多了书,情绪受书本影响。所以,现在这些书全都要送人,要的话跟我说一声,不然都会被封箱。
然后,下面是一张照片,好多书。
不晓得为什么,当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截屏保存。
我压根就不信这家伙不看书了。在我的朋友中,她是少有的可以称得上博览群书的人。
也许在有的人面前我还可以装装逼,但是在她面前,我感觉我就是一个半吊子,好多不懂的。
我刚想评论一句,你不要就都打包给我看吧,转念一想,还是问她,怎么,打算解脱啦。
她回复,是的,解脱是承认这是个错。
所以,暂时先不看书了。
好吧,明明不是书的错,明明就是你乱想。
当时很搞笑的就想到一句话,不是风动,是心动。
真真是读到呆萌,赶紧坐地成仙吧。
这让我突然就想起前不久也有人跟我说,少看点书,看多了容易胡思乱想。
因为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其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看点书,会有用的。
至于看什么书,有什么用,这就不知道了。
反正只知道多看书是件好事,很多家长也乐意看到自家小孩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小时候的我是真的爱看书,只要是书都看,连家里面的那本关于阴阳风水的书也看完了,虽然完全不知道讲些什么。
有时候看到大人手上看本什么书,也是超级好奇,一转身,就偷偷摸摸的拿过来看。
这样一想,小时候看书基本上都是偷偷摸摸看的,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可能潜意识觉得,有的书在当时那个年龄并不适合看。
而现在的我对于看书说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书不过是用来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而已。
因为发现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或爱好,所以每次别人问我,你对什么感兴趣,我偶尔说,看书吧。
无形装逼最为致命。
后来看书的习惯莫名其妙的养成了之后,逐渐觉得看书虽然能够开拓一个人的视野,但是同样也可能会使人一叶障目,看不清自己。
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是不会告诉你直面现实时的真实感受。
我们总是可以从书中窥视别人的人生,看别人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然后找到共鸣,觉得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包括很多你从未了解不曾经历过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书本了解。
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觉得大受鼓舞,充满力量。好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自己也能如保尔一样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看完《源氏物语》,就觉得自己很了解日本的古典文化,可以滔滔不绝的畅谈,其实也就看过一两本而已,尚且不知自己其实两眼一抹黑。
看完《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到书中主角不羁的一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爱情,觉得,原来爱情是这个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于是认为自己很懂爱情。
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到的道理和知识。
都懂得了这么多了,为什么还是有人在知乎上问,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呢?
因为啊,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啊,因为那根本就是别人的故事,你只是认同那些道理,但是并没有感同身受啊。
阅读和阅历是互补的,但是阅读并不代表着阅历。
同样,书中的事物虽然源自现实,与现实相似,但是,并不是现实啊。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予听予信。
其实我看书很少胡思乱想,因为大多数时候我并不是在特别认真看书,只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已。
但是碰上偶尔感性一把的时候,我会放任这种情绪。
对于我来说,能够胡思乱想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多好的素材啊。
大概什么时候真正意识到,天天守着一堆书的坏处呢?
就是开始弄公众号的时候。
可能真正想写点东西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到底有多少内涵了。
看别人写,或者自己写无病呻吟的日记真的是没法体会这种感受。
因为要持续输出,知识和感情供不应求。
所以我总是懊恼自己,怎么经历那么少,空知道一堆没有情感的道理,但是愣是没有相应的感悟。
未曾悲伤,未曾纠结,未曾直面真正的残酷。
一直没能写出自己真正喜欢的文字。
口水化的东西,谁都会写。
写东西还真的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这个永远无法从书中学到。
杨绛曾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所以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所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偶尔看看书其实也是一件挺享受的事情。
读书,行路,与人交流,与自己交流,每样都缺一不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