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追的真的是风筝吗?
这两年在亚马逊上买书时,推荐的书目中总有这本《追风筝的人》,书名和橘红色的书皮虽吸引着我,但我迟迟未入手,而今我觉得这书还是值得入手纸质版的。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看的是电子版,或许是不习惯手机阅读,读得有点儿浮躁。今天早晨读完了最后一章节,至此这段浮躁终于落幕了。
阅读该书时,脑海里伴随着唯一的一个问题:“追风筝的人真的追的是风筝吗?”
断断续续的阅读,脑海里也有了零星的理解。
追风筝的人,似乎追的不是风筝,而是过去。阿米尔的过去、阿米尔爸爸的过去、阿富汗的过去。对于哈桑来说,追的是友谊。
阿米尔的过去,是儿时对哈桑的背叛。哈桑将阿米尔视为第一位,但阿米尔有时会戏弄目不识丁的哈桑,这种戏弄似乎里面包含着羡慕与嫉妒、安全感。羡慕哈桑的聪明、纯真与善良,嫉妒哈桑从父亲那里得来的爱,由于期待父亲的认可与赏识,阿米尔甚至认为父爱被哈桑分走了一半。在不知道哈桑的真正身份之前,我也认为阿米尔父亲对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确实是关爱有加,甚至于让我觉得他是个严肃但为人和善的好老爷。
阿米尔爸爸的过去,是阿富汗的生活,还有文末哈桑的身份——他实则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文末对哈桑身份的揭示让前文阿米尔父亲对于哈桑的种种善举成为理所当然。
阿富汗的流言,也像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和哈桑用的“猛升急降”一般,掣肘了阿富汗人的心,这大抵是哈桑不能同阿米尔一般享受少爷待遇的原因吧!
阿米尔一直认为父亲是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的,甚至将自己视为夺去父亲挚爱的仇人,因为母亲的生命止于他的出生。但文末中哈桑身份的揭示,也证明着阿米尔父亲对其母也是存在着背叛的,当然父亲也背叛了与他一同长大的阿里。
但阿米尔认为哈桑身上有着的正是父亲身上那些美好的品质,潜意似乎是:他自己的身上则有一些父亲身上的缺点。
哈桑在风筝大赛为阿米尔去追蓝风筝(阿米尔的战利品),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确动人。哈桑的心里只装着阿米尔,或者说哈桑只有阿米尔这个朋友或说兄弟。在追到蓝风筝时,即便是被一帮恶少威胁强暴也拼命护住了那只属于阿米尔的蓝风筝。而所发生的这一切阿米尔全看在了眼里,包括哈桑被强暴。由于怯懦阿米尔并未出手相助,即使阿米尔想起了那帮恶少第一次欺负他俩时,哈桑拿起弹弓拼命护住了阿米尔,而他也深知哈桑的畏惧。尽管回忆了这些,但还是没有施以援手。而后,那只蓝风筝成了愧疚的象征。
为了减轻心里的负担,阿米尔将自己生日时收的礼金以及父亲送的手表放在了哈桑的床上,而这一次却被阿米尔父亲误会成了盗窃。而这一次,阿米尔依旧没有选择澄清原因。就这样,哈桑在其父阿里的劝说下选择了承认“罪名”,随后永久地离开了阿米尔家。
风筝还有一层含义,从大环境来说,阿富汗因为战乱失去了往昔的宁静。俄国的侵略(这一段历史我不了解),让阿富汗的人民四处逃亡,阿米尔父亲十分痛恨俄国人的缘由在此。阿米尔父亲和阿米尔在历经千辛万苦以后到了美国。这群崇尚风筝的人历经千难万苦逃亡追求的不过是没有战乱的宁静罢了,这逃亡的历程也像是放风筝。
在美国的生活,阿米尔父亲与阿米尔之间对于故乡的感情也能形成对比。父亲十分怀念阿富汗的生活,而阿米尔也因为那次“背叛”更愿意在美国这异乡呆着,至少异乡中罪恶感会少一点。
关于阿米尔父亲与阿米尔,其实阿米尔父亲远比阿米尔想象中的更爱他。在阿富汗时,他对阿米尔是抱着期望的,只不过太严厉。而在美国,即便是困苦也尽力培养阿米尔,为阿米尔考虑。即便是在病痛中,也去儿子喜欢的女孩子家中提亲。
该文中拉辛汗的角色似乎是一个洞明阿米尔内心的角色,阿米尔写故事得不到父亲的褒奖,但拉辛汗却能认认真真的阅读并提出建议,生日宴会上的礼物,也合阿米尔的心意,甚至阿米尔内心深处对于哈桑的那次“背叛”也能被他察觉一二。
“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话意味深长,也是让阿米尔踏上赎罪之旅或者说是再度成为好人的开始。
阿米尔寻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陪他一起参加风筝比赛、追风筝,代替哈桑履行些父亲的职责,一如小时候他渴望父亲对他那样一般。
若还想了解风筝对阿富汗人的意义,了解阿富汗文化十分有必要,还有当时阿富汗发生战乱的缘由。
我为自己初读该书时的浮躁表示遗憾,因些浮躁,我忽略了《追风筝的人》中的一部分情节——阿米尔少爷使计让哈桑离开。在简书用户“艾特vampire”的提醒下,我重读了这一部分,仍旧也有一些感慨,现将这一部分的感想接在文末!
哈桑与阿里的离开确实是阿米尔的“算计”。但这种“算计”的背后,是阿米尔自以为的能寻求解脱的方式,也是能帮哈桑解脱的方式!但阿米尔的解脱建立在哈桑的牺牲上。阿米尔父亲对阿里的深情挽留,也像是为自己“赎罪”!
最微妙之处在于拉辛汗赠送给阿米尔一个外表精美的皮质本子,让他写“故事”。似乎从那时起,这番罪恶就注定要出现在光鲜亮丽之下!
阿米尔曾大声呵斥哈桑是胆小鬼,而文末,哈桑儿子的名字“索拉博”恰恰是哈桑赠给阿米尔的《沙纳玛》一书中一个勇士的角色名字。似乎意有所指!《沙纳玛》中的“索拉博”死于父亲罗斯坦的致命一击。而哈桑,也遭受了其视为朋友、兄弟的阿米尔的背叛。
《沙纳玛》中索拉博的对其父亲的遗言中有一句:“吾报汝以爱,呼汝之名,然汝心难回,吾徒费唇舌,此刻命赴黄泉……”罗斯坦即便日后怀有内疚,也无法弥补……
而阿米尔,仍有机会。还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