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构成》主题是指导写作,适合初学写作者。其中第三讲《写什么?怎样去写?》是郭莽西先生所作,对新手写作颇有指导意义。
写什么?
新手写作常常面临写什么的问题,对此首先要明确,我们写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是为了抒发情怀,有人是为了掌握写作技能,有人是为了写给自己,有人是为了写给读者,如此等等不一,大家各有初心。
作者提出,写文章并不是休闲消遣,而是脑子里有什么意思要使人知道,或者是有意见要发表出去,或者是有感情(情绪)要发泄倾吐。目的无非是,希望别人知道你的意思,或者赞许你的意见,或者同情你的遭遇与心情而起共鸣作用。
在动笔之前,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的意见与意思值得发表?怎样的抒写情绪能使人感受美感,从而引起同情与共鸣?
一个作者在提笔之先,应当自己问问:我的灵魂里可有什么特别的消息要告诉人家?有,你应当写;没有,你就不必。
也就是说,写文章要有自己的创造,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如果人云亦云,做人家的应声虫,又何须我们多此一举。
这使我反思,自己写下一些碎碎念、流水账式的内容,只适合日记体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于写作能力提高意义不大。
写作写的不仅是文字,还是思想。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还是创造和升华。
那么怎样才不至人云亦云?才能使文章虽淡,然而有味?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两条途径:
第一,尽量利用古今中外的已有的学问作为借鉴,以资参考。
第二,从自然界里,从人类社会里去求得真正的活的知识与学问。
这两条途径,我理解为,多读书,用前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用利用前人的学问充实我们的头脑。并且要结合所得的学识观察并体验实际生活。这两点相辅相成,不可偏重。
作者说,利用前人的学问做基础,可以少走冤枉路,充实知识就是充实文章内容的唯一途径!
读书可以充实知识,但如果读完一本书以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就等于没有读过这本书。
拿书中的道理和实际生活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运用书中的智慧,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这样一来,不仅写文章,做任何事都可以随心应手。
宋朱熹讲,“不必着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
写作时想到一个主题,却不知怎么下笔,往往源于源于我们对于事理了解的不够透彻,知识储备的不够充分。
通过读书与体验,我们才能了解事物与事理。所谓胸有成竹,心中有天地,写文章时自然能手到拈来,这样文章才能有充实的内容,有生动的体验。
怎么写?
怎么写,要根据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选择适合的文体。
作者提出,一切文章的内容不外是心理学上的所谓知、情、意三种心理现象的反映。
如果要求人知,一般采取说明文的体式;如果要提出主张或者推翻某种理论,则必须采取议论文的体式;如果抒发感情,采取记述和叙事的形式,其中记述偏重于静的描述,叙事重在动的描写。
作者在文中举例简述了说明文写作的六个原则,关于议论文和记叙文,在本书后面的内容还有详述,今后将继续与大家分享本书的精彩内容。
情浓休说痴-文章健身房-理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