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1年生人,今年33岁。
自大学出来工作,也有11年了。
经历过许多,回头看,发现自己还是读书少了。
在地产行业没日没夜的干,是人在局中,眼光却也局限在了局中。
如果大学那时候,再多看些书,或许人生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这些天,我看到了施耐庵700年前的一段话,心中亦有感触: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旺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如果父母家族很弱,那就要学着经商、创业,去改变命运。如果父母家族很强,那就要学会背靠大树,去入仕为官。如果你出身于名门望族,那就利用家族名望,留在本地发展。如果你的家境贫寒,那就要远走他乡,谋求出路。”
当一个人没什么选择的时候,经商创业,外出闯荡,也许有新的出路。
当一个人家境富裕有背景,留在本地发展,或者走仕途的路线,更能顺势而为有所进益。
4月19日更新:
今日再研究这句话,发现有人考证,确实不是施耐庵所说,是当代人写的。
以下是博主”江户小歪“的考证,贴在这里:
——————————————————————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这句名言是施耐庵写的吗? 》
2023-03-12 23:12
发布于:浙江省
昨日与朋友重聚,他远离家乡在上海谋生,工作已若干年,自有一番心情体会。闲谈中他想起一句话,问我是否听过——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施耐庵的名句。
我记不起有这么一句,兴许是《水浒传》里夹杂的谚语,当时略想意思也算通顺,语言也带有些许“江湖味”,符合水浒的语境。
回去后,我好奇地顺手翻了翻水浒原著,却并未找到这句话,可是施耐庵留存至今的作品除此之外仅有几篇诗歌而已,难道不是施耐庵写的?
施耐庵写没写过这句话?
到底是不是施耐庵的句子?我发了兴头,上网检索了一下,发现百度词条数有803万!这确实属于“名句”。
百度词条多见于各个自媒体账号,这些成功学鸡汤借此金句展开陈述观点。
但我搜不到出处,于是试试一些严谨的渠道看看。
读秀网有海量的电子书可供检索,能穿透到图书文本层进行字段抓取。
读秀网搜不到任何关于“母弱出商贾”的字段,也就是说主流图书上并无记载。
既然这是一句古文,且是施耐庵的名言,很可能在古典典籍上有,于是我又检索了《国学大师》软件,其中古典图书有2万种,依然是无检索结果。
这样经典的名句,如果出自古人,也许会有文学研究者关注,但我看了知网的论文库,依然没有记录。
这样就很费解了,我将百度搜索的有效时间调整到2020年之前,发现了一个结果:
这样答案就基本明朗了,全网最早出现这个金句是一条微博,发布于2015年1月,而后突然变成名句有点不可思议。知乎有位网友给出了解释:
看来是有人2021年在抖音上胡乱造势,才有了今天800多万的“施耐庵式谣言”。
朋友是一位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尚且一时无法分辨金句真伪。由此推之,如今无数网络写作者无限以讹传讹,甚至找资料的中小学生们会被怎样误导。
金句解读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这句要说互文也有点奇怪,暂不细究文法是否合理,只看字面意思:
父母贫弱,我们就去做生意图翻身(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父母富强,我们就去谋求做官,以权贵巩固富裕。家族兴旺就凭借天然优势在家乡做大做强,家族衰败就去他乡谋事业。
说的就是一个人命运求进之道。根据族人和父母的强弱,会出现四种人生选择,如果家族父母都富足,就本地做官;如果家族父母力量都不足,就外地从商。
这锅鸡汤能流传开来当然也有三分道理,切中了当代人“出路在哪里”的精神焦虑,也夹杂着大城市图机会和乡愁难断之间的矛盾心理。
我读到的无非八个字:有力借力,无力求变。
写在最后
托古人之名以增加说服力,对文化的污染和降级是显而易见的。古代如吕蒙正的《寒窑赋》、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近代如鲁迅、胡适、张爱玲、仓央嘉措等也频频中枪。
在互联网看到所谓的金句时,希望大家能存疑求证,让假名言停下来。
与母弱出商贾一句类似的,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这一句倒真是施耐庵写的,出自第六回,意思是富贵乡终究不宜久留,引申为人要懂得跳出短期的舒适圈。
最后引用时下网红new bing的回答:
我是江户小歪,如您喜欢本文请不吝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