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总要画画是因为照相机没有普及。绘画和文字类似,都是当时人们记录生活、想法、情感情绪的工具。历史上第一张彩色照片是在1861年,由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James Clerk Maxwell拍摄的,他使用红、黄、蓝三种滤镜分别拍摄,然后将三张照片合成为一张彩色照片。并且从诞生彩色照片到照相机正真普及到千家万户的1980s还差很多年。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一辈小时候多半没有拍过彩色照片。
大部分著名画家如莫奈(1840-1926)都生活在照相极普及之前。所以在他最爱的妻子临死的一刻,他还要立即转身去纸上把她画下来,是因为他当时没有照相机,只能靠即时记忆和笔来画。
到了现在,人手手机、电脑,人们已经可以随时轻易记录下影响并自己作后期处理、美化、剪辑。就不需再动手去画了。
西方美术史——美术反映人的心灵情感
如何欣赏名画:
为什么画,画后的故事、思想
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规律和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艺术就是生活的写照,我们了解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也就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远古时期,人们画画就是画各种神。那时的人们对于比自己强大的东西都感到敬畏,觉得有神在背后操纵。那时的国家也只有两件大事:祭祀和打仗。人们这时画的神会保持着各种人的原始欲望,比如,宙斯会结婚生子、会搞乱伦,众神之间会玩暧昧等等,反映出了当时人的原始欲望。
到了中世纪,人们只画一个神:上帝。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慢慢地从一个不入流的小教派,变成了欧洲人普遍信仰的宗教,所以画上帝成为了当时的主要艺术形式。他们画的上帝,风格都很严肃。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制约,中世纪的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他们强调的是精神世界的表现。
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是科技的革命,技术的进步让大家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生活变好后,人们就不再过那种清规戒律的生活,开始解放天性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借着画神的名义画人,表达了人们对释放人性基本欲望的渴求。
20世纪,人们从画人转到了画风景、画一些极度抽象的东西。比如,毕加索画分离的人脸、杜尚用自己名字命名小便池等等。这个时期的艺术回归到了生活,一个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故事。
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莫奈的印象派
1.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这幅画拥有世界上最高深的表情。500多年来,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研究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对它的猜测也是众说纷纭。
最权威的说法是由加拿大研究委员会提出的。他们派出了一个11人的研究小组,对画做了一次渗透式扫描。结果发现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时用了绘画常说的“渐隐法”,在她的嘴角和眼睛处涂了40层的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不到2微米,相当于头发丝厚度的1/50,这足以证明达芬奇的功力有多深厚。
这个研究小组还发现,这幅画是一个瞬间的“抓拍”:达·芬奇先让蒙娜丽莎侧坐,然后叫了她一声。丽莎转过来,微笑是那一瞬间她表情的自然流露。
2.莫奈的印象派
莫奈生于1840年,那个时期出现的两个新事物给艺术带来了冲击。一个是照相机,它的出现使得人们即使画得再像,也比不上照片的复原感;另一个就是火车,它的出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两种事物是促使莫奈形成印象派风格的主要原因。这种画的特点是只能远观,不能近看。从近处看可能是一片模糊,但是远远地看就觉得很有格调。
莫奈主要追求的是对光线的把握,因此也被称为“追光的男人”。他为了跟得上瞬息万变的光,发明了一套画画方式,叫做“连作式”:一次性挑上好几十个画架,一字排开,同时开画。莫奈就像运动员一样,在几十个画架之间来回奔跑。他画的画包罗万象,同一个地点,不同的时间;同一个角度,不同的光线。
金句:
1.艺术其实就是生活,这是个看似漫长、实则很短暂的旅程,西方美术从神学、宗教、哲学大道理,一步步回归人性,回到人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最终变成生活中的时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带来美的感受,这就是美的发展历程。
2.蒋勋:“其实我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是能感觉到自己创作的某一种谦卑的,因为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像大自然这样任意地挥霍色彩。”
3.莫奈曾说,“我多么希望我生来就是一个瞎子,对事物没有任何概念,然后可以突然获得视觉,在我不理解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直接用画笔把它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