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及笔记时间:2016年12月12日,21:00-23:30;2.5小时;
阅读书本:《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根·道·果》;作者:【尼泊尔】咏给·明就仁波切;2013年10月第1版;海南出版社;P1-271页;
阅读目标:为什么咏给自称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如何成为最快乐的人?
阅读方法:影像阅读、快速阅读
整书笔记及感想:
阅读1.5小时,笔记1小时。
使用BrainLink开发的八分钟冥想软件,引导我每天的冥想已有289天了,之前每天听这些引导语,比如“声音就是声音,不要判断它,只要感知它的升或降”、比如“感受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虽然每天也在照着做,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幸运的是,终于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知其所以然”,原来它来自于禅修中的“感官自我对治”理论。
本书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曾在科学实验中被测得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700%,一度让科学家以为是测量仪器坏了,因此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是当代的禅修大师,出生于尼泊尔,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年轻的闭关上师,他精通藏传佛教传统的实修训练与哲学训练,对现代科学文化也极为熟悉。
其实我对佛教的某些教义是很反感的,比如生死轮回、善恶相报之类的,因此,我不信仰佛教。但是我喜欢佛教文化中的禅修、冥想部分,因为我认为它能真正地帮助人平静、快乐,在坚持冥想的日子里,它给了我巨大的心灵上的帮助。
如果说咏给通过禅修治愈了少年时期的恐慌症,并获得了快乐平静,那么我们是否也能获得快乐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也可以获得!实际上它一直是我们原生的状态,只不过被我们迷乱的心智所掩盖了。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它的秘诀是什么?
作者指出,运用现代科学解释与佛教中的禅修,两者并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快乐。佛法教导人们以一种内审或主观的方法,明了自身具足获得快乐的能力;现代科学以一种较为客观的方式解释这些教法“为什么”有用,以及“如何”动作。
任何的不安和恐惧只不过是我自心造作的产物,而自心本性不可动摇的宁静、信心和喜乐,其实比自己的眼睛更贴近自己。念头和情绪并不像表相上看起来那样具体或真实。
佛教中的有情众生,是指所有生物,都具有三种基本的面向或特征:身、语、心。“心”没有特定的位置、形状、外观、颜色,没有位置(如心脏或肺脏的位置),没有系统(如循环系统),更没有功能范围(如新陈代谢的调节范围)等具体物质。但“心”是有情众生本质中最重要的层面。
(这里我理解“心”就是意念!)
简单练习:呼吸,感知呼气、屏气、吸气,同时注意(观察,这是最重要的,客观观察、感知到,不去评判)到许多的念头产生,来来去去,有些念头很快就闪过了,有些念头却诱发一连串的相关念头。当你发现自己在追逐某个念头时,只要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可以了。
(就这么简单的练习,也是我每天冥想的主要内容)
心的“色彩”随时都在改变,有如戴了有色眼镜,但真正的心,无论它看到的色彩是什么,它一直是干净的、清澈的(本然心)。
怎样才能感知到它(本然心)是干净的、宽广的、快乐的、宁静的呢?不断练习,就会变得愈来愈容易。所以“禅修”的意思是“逐渐熟悉”,与普通社交有点相似,但“禅修”的深入交往朋友是你自己!
无论是人类、动物或昆虫,一切有情众生最基本的关注都是渴望离苦得乐;我们最渴望的永恒喜乐,就是本然心“微细而不变的声音”。
任何时刻,当你将注意力安住在往来于心中的一切,这就是禅修;当你单纯地安住时,所体验到的开阔感,在佛教名相中称为“空性”。(什么是安住?就是去观察、去觉知、去认出自己的体验)
再来一个简单练习:准备—开始;看着心的变动…看着心的变动…看着心的变动…好,停。(在这个练习中,你就是在观察、就是在感知、就是在认识出这些念头)
禅修练习可以进一步开展神经元的同步机制,让感知者能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以及自心感受到的体验和对象物其实是一体的,是一样的。
感官自我对治的原理:直接利用我们的感官来安定并放松自心。
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着手,客观地看、听、闻、尝、摸等。(具体可参考P153-P168,今天这些内容来不及记录了,先标注,融入平时的冥想练习)
看念头有点像在赶公交车一样,你刚赶到公交车站,发现公交车正在离站,那就得等下班车了。同理,念头和念头之间通常都有一个空隙,这个空隙也许比一刹那还短。不断去练习感知这个空隙,渐渐地,这些空隙就会愈来愈长。这时,你安住自心的体验就会越来越直接,也就会感觉越来越快乐。
持修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坚持练习;每天练习中,时间要短,次数要多;让心能在放松与警觉之间找到自在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