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跟好友一起看了《富春山居图传奇》,好友写了剧评《怀抱古观今,深心托豪素》,副标《感受<富春山居图传奇>中的江左风流》,其中以“江左风流”四字切入来聊“富春”这个剧,文气十足;另外,在文中谈到中国文化的“符号”,也让我共鸣。
之前谈《南海十三郎》的时候聊过,中国士人阶层靠什么在传承精神?
在写《傅山进京》的时候,也提到过“华夏文脉”为何千年不断?
这其实都在说同一个事情,可以说文化的“符号”,也可以说“集体意识”;不论用什么概念,都在说,中国的士人阶层,靠什么可以隔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彼此对话。
元朝人黄公望,作画《富春山居图》。
过了一百多年后,明朝人沈周,当它拿宝贝看,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
这说明什么?他们在画作的审美上未必是相同的,但肯定是有共鸣的,就是有共同认为是美的东西。
他们彼此不认识,却通过一幅画,在精神上交汇了。
这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情呢!当沈周所藏的《富春山居图》遗失后,又在画贩子手里被发现的时候,他那兴奋的表情,他不惜重金想要求回来时候的急切,你就能感受到,这种精神交流带来的快感,绝对比现代女性买包包获得的满足更大、更深刻。
这是隔空交流的例子,因为一幅画的共同审美情趣。
说到“江左风流”,我一直很喜欢和大家分享《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小故事。
东吴名士(小编吐槽:相当于大V呗?)张翰(小编话很多之:承包了鱼塘就好好搞,这么热的天鱼苗都该死完了,还有时间串场?),有一天听到有人弹琴,觉得好听,就顺着音响找了过去,遇到了抚琴的贺循。
张翰就和贺循聊上了,快分开的时候张翰问:“你之后去哪里?”
贺循说,要北上做官。
张翰居然说,那我跟你一起去。言下之意就是可以一路听琴了。
贺循欣然答应,张翰竟然没有和家人作别,就跟着走了!
这两位之前并不认识的小伙伴,为何如此惺惺相惜;初次见面就信任彼此呢?
因为他们有“古琴”这个共同“符号”。熟悉这个符号,就算不认识,也是同路人。
中国的历史,据说是全世界文明里,唯一传了千年没有断过的,即便是北方蛮族入侵,也都是汉人同化了他们,这很有意思。
远的不说,就说《富春山居图传奇》这个戏里头。
沈周之后,画作辗转多次后,传到了吴问卿的手里。这个人具体是谁,你即便不知道问题也不大,反正也是个“风流名士”。
他对“富春山居图”着实痴迷,为他盖了个房子;不过没多久,满族人打进来了,吴问卿急了,这宝贝不能落到“鞑子”手里。
汉人的icon,怎么可以让外人用?
于是他逃,但是时局不稳,无处可逃。最后,迫于无奈的吴问卿想到“烧了它”!在过去中国士人阶层里,诗文画作,都是有生命的,要毁掉,不能撕了,而是要烧掉,再埋了。
画在烧了一半的时候,被“救出”,可惜成了两半!明朝亡,画作不知所踪!
时光荏苒,爱好风雅的乾隆一直想得到《富春山居图》,于是下江南的时候,特意到富春江游玩。话剧中的这一段很有意思,值得回味。
乾隆面对富春江,感慨美不胜收,更是赞黄公望有眼光。
同样是赏画看景,明人沈周看的是笔墨,而外族人乾隆,虽逐渐被汉文化吸引,但看到的还是“视觉审美”本身,读不懂笔墨之间的趣味。
一位是士人,画作对于他,是闲暇时光的欣赏,是心灵深处的喜悦,即便是千里江山,看不到权欲,更多是胸怀气阔。
一位是帝王,画作对于他,是稳坐江山之后的文饰,画作看再多,也是江山,也是土地和人口,所谓“趣味”,浑然不知。
也幸亏他不知,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才没有被乾隆临幸。
又过百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湖帆的手里。
他是近代中国画坛出名的鉴赏家和书画家,也是世家大族之后。
士人阶层里头,拿到个作品,不论书画还是器物,都喜欢拿出来和同道人一起分享。
话剧《富春山居图传奇》段落到了吴湖帆这里,出场就是吴湖帆和妻子在欣赏陈洪绶的作品。
吴湖帆的妻子,觉得画作笔意到位,所以是真的;吴湖帆则说,印章有假,断定画作有问题。这个段落,也很有意思。
过去所谓“鉴赏”,是包括“鉴”,就是辨真假;和“赏”,品趣味,两个部分;鉴定真假是前提,当然并不意味着假画就没有意义。
怎么鉴定呢?有很多技巧,吴湖帆的以“印章”断定假画,是一个方式。也就是说,如果画家的所用的印章里头,没有这方“印”或者有差异,就可以断定画是伪作。
历史上真实的吴湖帆,有“一只眼”的称号,就是说他眼力好,看一眼就知道真假。既然看一眼就知道,何必凑那么近,去看印呢?
那么,不看印,看什么?
方法有很多,比如,看气势、看笔墨、看线条、看用笔,等等;这么玄乎的东西,怎么看得出,那当然就得多看。
或者换言之,这里头也是对于共同“文化符号”的熟悉,才能够和画作的原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点,在沈周出场的段落里,表达很到位,他没有细看画作,卷轴一打开,便知真假!
我倒是觉得,吴湖帆的段落,靠印断真假,倒是把他身上的文雅风流给减弱了。
我们知道,《富春山居图》流传百年,基本都是在江浙一带,也就所谓“吴地”,吴地的士人最风雅。而这个地区的画家,基本都是诗书画印全能选手,特别到了晚近的大家吴昌硕,很强调这一点。真实的艺术史里头,吴湖帆、谢稚柳等海派名家,作为晚辈,和吴昌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编日常抢镜任务(5/5):话总说一半,留着过年啊?)
因此,画家的作品,基本盖自己的印章,即便是别人的,也是好友所做。画好画,盖了印,突然有一天,画家觉得印章不好看,于是做了修改。
后世的平庸者,一看印章和画作对不上,便觉得是“假的”,岂不遗憾?
从黄公望到沈周到吴问卿到吴湖帆,江左风流,韵味犹存。
至于乾隆,贵为天子,本应以社稷为重,即便喜好风雅,眼中所见,并不高雅。
至于戏中的画商和日本人,为利而生,无可厚非,当然,更是读不懂华族文化“符号”所在,不足惜。
【剧照来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