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上学,对于唯心主义总是秉持着批判的观点,其中批的最多的估计也是王阳明。无意间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才发现蒙蔽自身的是自己对王阳明贴的标签。
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处的善恶不同于佛家的善恶,它们指的是对于度的把握。善即是恰当、刚刚好的意思,恶乃是过头或不够的意思。这四句描述的是认识事物、对待事物的总纲。
世间万物乃是客观而存在的,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内心本来的面貌,正如一张白纸,看起来一切皆空。而事物开始划分好坏优劣,是因为自身开始有了诉求,香还是臭,有利还是有害,也就是心动了。但这一切更倾向于是本能诉求,是不可控的行为,而文化指引我们认识内心,树立正确的善恶评判标准。最终以此善恶观来激励自身,来约束自己,而不再盲目。从某种角度来说,不知善不知恶是教育问题,知善知恶却去善为恶是一种不自律的行为。
人生而为人,得的是人形,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树立完备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得的是人心,两者合一称为人。当不断的去学习、去反思自身的善恶之念,从本源出发而不断完善自身,再以这样的认知来克服身体或者心理上的惰性,从而指导我们为善去恶。
钱这是一个困扰我很长时间的东西,曾经有个本子上写满了这个字。这是我念叨比较多,自己想克服的一个坎儿,至少目前这方面修炼的进步很大。虽然自己记不得,老娘倒是总是唠叨:上小学有一次看见别人吃糖葫芦,很馋,但是老娘身上没带钱(老娘这么说的,信吧),至此之后就没再要过吃的。穷出生所以对钱很是看中,有那么几年陷入对于钱的莫名的追求,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以钱为驱动的工作成就感、自己能力的提升都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慢慢调整自身的状态,钱是用来改善生活,提高幸福度的,过于迷眼于钱财乃是本末倒置,所以终究还是回归了技术本身,扎扎实实完善自己,结果不迷的时候反而倒贴过来了(小巍巍莫骗我捐你钱,有钱的感觉也爽,哈哈)。
圣人
王阳明眼里的人人皆圣人,让我想起来尼采的超人。我觉得共同之处在于,都鼓励自我提升,锤炼内心,从而人人为圣、人人超人。不同之处在于,王阳明的理论更具备指导性,像是由严密推导而来,基于的是对于事物关系的认知,而得良知,知行合一而格物。尼采的超人更显飘逸,相比较有了许多战斗最终归于创造的味道。邪恶的想想,或许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别,东方人要是疯了,那多是压力太大,压断了那根神经,西方人要是疯了,那便是思想找不到归属,最后迷失而疯了。
其实以圣人之路为根基,而成就超人之姿也是不错的选择,正如树大当根深。
认识自己,突破自己,重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