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京陇名师面对面”主题教研活动
小学语文课例评说【一】
《一双手》(四年级)
北京实验二小 执教:李曼
师引课:我们都有一双手,可问好,可做手势传达情感。今天我们走近另外一双手,看看这双手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生:这是一双粗糙的手。
师:你能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来是一双粗糙的手?
生1:长24厘米,宽10厘米,可看出手很大。
【晓贤说】此处老师未纠错,这个语句突出的是手之大,而非手之粗糙。老师急于从学生口中寻找内心的答案,没有关注到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生态只能让语文教学浮在零碎的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上,而无法感知整段、整篇。
师:我第一次来到小兴安岭林业局时握住这双手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就是这样一双伤痕累累手,你会想到什么?
生:会不会被野兽袭击?
生:为什么不涂?
生:植树为什么不用工具?
生:会不会被开水烫坏?
【晓贤说】此处的想象既耗时有无意义。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思维含量,可激发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内在动力,可搭建文本学习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阶梯,可开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一个切入点,以引来更开阔的视界。
【抓关键词 品语言之味】
师: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生:把苗拣出来、把树苗送进土里,还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手就成了现在这样。
师:把文中的拣、送、插换为捡、放、伸好吗?读一读
生:不好。“拣”可看出他很认真。
生:“插”是要把树苗种的很深。
师:赏析两组词的不同(《新华字典》的解释拣:挑选,捡:拾取,送:陪伴)“送”可见张迎善对树苗的呵护。
【晓贤说】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寻找关键词,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有效途径。“更换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是品味语言准确传情达意的有效教学方法。怎样的赏析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用“这一个”而不用“那一个”的匠心,是我们运用“换词赏析”这一方法要达到的目的。“穴里的草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到土里,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拣”有精心挑拣之意,一个草根,一个石块都不能放过,那是张迎善敬业负责的品质,“送”有视小树苗为儿女的呵护、仔细之意。“插三四次”可见其工作的繁琐、枯燥、艰苦,即使这样张迎善也从未懈怠,坚持四年,每天植树一千多棵,这该是多大的工作量!这该是怎样勤劳的一双手?一个人该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坚持?
【画面想象 感同身受】
师:张迎善植树时往土里插这么多次,他会碰到什么困难呢?
生:小石子、玻璃片,可能会滑坡手,流血
师:进行时间与插苗次数的计算:四年,26万棵,100万次
(幸亏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是早被磨光、磨透了)
【写话练习】(看到这双手)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松木般的粗糙。
生:我仿佛看到四年来劳动下的美景。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参天大树。
……
师:声情并茂朗读【颁奖词】
师:文章仅仅是在写一双手吗?(下一课时学习。)
【晓贤说】
一、聚焦课题,深入思考
本文课题为《一双手》,如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均是以题为目,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如穿珠之线。一双手聚焦了一位育林工人的全部的艰辛、全部的热爱、知难而进的坚韧,守得青山的执着。一个背影聚焦了父亲的深沉、担忧、关爱。从题目着手进行教学思考,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学,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金量才会更高。
二、多线研读,厘清文脉
以“手”为研读主线:一双丑陋的手,一双勤劳的手,一双神奇的手。(这个主线是从第三者的角度,也就是读者、师者角度进行解读,从这一角度着手有助于学生厘清文章脉络,浅浅入文,娓娓道来,深深的感动,是语文的教学最本真的样子。)
以情感为研读主线:初见握手时——一截老松木,再看细察时——伤害累累,了解原因时——为手震惊。(这条主线是遵循着作者的写作情绪,带着学生们在这样的情绪体验感受中,化为最终对这样一位平凡植树工人的由衷敬畏,在这一条感情线的导引下学生才会感受颁奖词的真挚,才会写出从内心涌出的感动与敬佩。)
这两种研读方式您更乐意选择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