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读书笔记
读书内容:《大学之路》(吴军著)
首先感谢把这套书借给我的妈妈,拿到好久了,却有点舍不得看,今天终于下决心翻开了它。
以前我看书一般从正文开始,现在渐渐养成了习惯,包括前言后记序什么的统统不落下,我想,这些都应该属于一本书的一部分罢。
在“序一”里就很有收获,再一看,哦,难怪,俞敏洪写的。
“一个只懂得向学生灌输课程的大学充其量算得上三流,而那些能够点燃青年学生内心火焰的大学才真正称得上一流。我们所需要的大学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各种知识,培养全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对任何事情都能够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书名“大学”,其实很多理念并不局限于大学,对于整个求学之路都有借鉴。
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太远,那就拿小升初和初升高来说吧。接触到的家长,很多其实对各个学校的具体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并不了解,他们唯一了解的途径就是学校的喜报,中考喜报,高分段多少人,高考喜报,清北多少,重本多少……以及,状元在哪里。
很奇怪的心态,哪怕自己并没有想过孩子能当状元,但仍然对状元所在的学校趋之若鹜。
由是,越来越多的中考工厂、高考工厂出现,大家一边嘴里嚷着素质教育,但都恨不得把孩子往毛坦厂、往衡水送,原因只有一个——分数!
就算很多家长对这样的工厂嗤之以鼻,坚持把孩子送进传统名校,但在几个名校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依据仍然是那两个字——数据。当然,选择名校还有一种择校心态——人脉圈,不是这个主题便不赘述。
有多少家长在为孩子择校的时候,亲自带着孩子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深入去看去了解呢?现在倒是比较方便了,有各种网络手段去了解学校,比如各种QQ群,QQ群的优势当然是互通资讯,但也有弊病,一方面群里往往是本届的家长,很多问题提出来并不能得到解答,徒添疑虑;另一方面是存在各种教育攀比,难以保持初心,这也是“群越多、心越慌”的原因所在。我记得在拿到中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女儿做了一件事,她跑到学校的百度贴吧,向学长学姐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还把某科有哪些学长学姐口中的名师记录下来,举动虽然有些天真,但也不失为一个深入了解的途径。昨天有个妈妈说她为了考察某个学校,亲自去学校随机询问了八个在校学生,以及老师,这样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帮助他们接触到学校最真实的一面。可惜这样的现象并不多。
作者在书里提到,一个没有独立理念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这本书主要是针对选择美国大学的。但说实话,在我们周围的大学,乃至中学,能够抵御住经济大潮和功利高压而秉持理念的“一流”学校并不多。为了收钱,家长成了上帝,学生成了顾客;为了高分,课堂成了法庭,学校成了军队。有喜报,就是大爷,没成绩,都是孙子。在这种“一切用分数说话”的“三流”环境里,哪里有机会让学生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所幸,教育是学校的事,也是父母自己的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对任何事情都能够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学校能做到固然好,不然,也只有依靠家长自己的修为了。
如果只能去到三流的学校,至少努力做一个一流的家长。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曾几何时我们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看来要换成“考考考,招生的法宝,分分分,家长的命根”了。
命根的另一头,系在一道名叫“名校”的光环之上。
我听说有一个家长,从初一开始就各科一对一,包括政史,这次中考还算好,几十万的补课费换了一个690+。我估算,再过三年,再花几十万,再来一个690+,拿到烫金的录取通知书,进到最高学府,应该就是家长和孩子的最高满足了吧,但然后呢?这样追求出来的分数最终能转化成什么?名校?名校又能转化成什么?高薪?现在的企业家,青睐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拼爹的,本人有没有能力不重要,大不了养点闲人罢,爹的实力能给企业创造更高于他本人能创造的价值便好;另一种是真正有能力,可以自己亲自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这两种人值得起高薪,而徒有一纸文凭,却连见了人话都憋不出半句的名校毕业生,呵呵,别说你了,前面还有一大堆“海带”呢,慢慢排吧。
把目标锁定非清北不进的家长,麻烦先和孩子一道,仔细研读一下梦想学校的历史、理念和未来吧。清北,并不仅仅是那几个大写的汉字而已。
“站在学生的角度,衡量和评估一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必要性并不大,因为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的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找一所适合自己的好大学。”
“成功的大学经历应该是这样的:当一个学生从某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他不需要再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挂在嘴边;当一个学生从一所二三流大学毕业后,那所学校今后会因为曾经出了这样一个学生而自豪。”
这两段话同样适用于所有正在或将来可能会要择校的朋友。
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只是我们往往被名校的光环蒙蔽了眼睛,而难以深入去看其实质的内容。
名校和名牌包包、手表一样,那些真正的大咖,他们穿着几十块的T恤,同样不损身价,没有人会因为他没有穿大牌而看不起他,就像没有人会关注比尔·盖茨有没有拿到哈佛的文凭。并且,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美国被称为HYPMS的超级五强里,2015年在任的校长有三位本科读的并不是名牌大学,其中两位甚至没上过名牌大学。
所以呢,“名牌”只是一件华丽的外套,当你的自身足够强大,这件外套便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罢。让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因为有你的曾经经历而自豪,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