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醒来突然想起在三个月前回国的飞机上只看了一半的一部电影,为了善始善终,索性找来看完吧。
之所以当时选择看这部消磨飞机上无聊的时间,是因为它的名字《恋恋铜锣烧》一个日本电影,很多镜头就像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热气腾腾的甜香。
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讲如何做铜锣烧,而是关于铜锣烧的灵魂——豆沙馅。
千太郎服刑役满后出来开了一家铜锣烧店,自己做饼皮,豆沙馅用批发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叫德江太太的老人,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工作,工资低一点也不要紧。太郎看她已经76岁,手指都有些弯曲了,果断谢绝,但是执着的老人告诉太郎,她吃过他做的铜锣烧,感觉豆沙的部分并不是很好。
德江太太留下一盒自己做的豆沙馅让他尝一尝,便离开了。
太郎起初并不相信这个老人能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尝过她带来的豆沙馅后,太郎改变了主意。
没过几天,德江太太又来了,太郎邀请她来帮自己做豆沙馅,那是他第一次见识到,做一次豆沙馅原来这么辛苦。
我们来看看德江太太做豆沙馅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一步:泡红豆
第二步:挑出一些壳没有剥干净的豆子
第三步:第一次煮豆子
第四步:煮好后要给豆子浇水
第五步;还要等水透明,慢慢地去涩味
第六步:第二次煮,而且要煮2个小时
第七步:搅拌、放琼脂
然后,美美的的豆沙馅才做好。
做一次豆沙馅要经历七个步骤,而且每一步都非常消磨时间。
可是这样的付出却值得的很,因为自从太郎的店有德江太太帮做豆沙馅,店里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甚至出现了排长队的景象。
我只想问,如果你是铜锣烧店的店主,你会选择自己做这样的豆沙馅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吧,这么麻烦的过程,一大早要营业的话就要凌晨开始做当天的豆沙馅,不如直接批发的省力。
所以,德江太太的坚持,大概就是日本匠人精神的体现吧。
这让我想到曾经看到的一部纪录片《寿司之神》,主人公小野二郎就是全世界公认的寿司之神,他的店也是全球所有米其林三星级的餐厅中最简陋的,但是依然不断有人闻名而来,预定甚至都排在数月之后。
捏寿司,听起来技术含量连一个小孩子都能轻松掌握的事情,为什么小野二郎就将它做到了米其林三星的极致?
片子里小野二郎回忆自己当学徒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做学徒,首先要学会拧毛巾,毛巾很烫手,训练也很艰苦,但是你没学会拧毛巾,就不会被允许碰鱼。然后,你就要学习用刀和料理鱼,十年后,才可能让你开始煎蛋。
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这就是学习的流程,也是对食材器具的崇敬,你必须足够尊重它们,才可能用它们做出世间美味,包括每一块肉、每一粒米。
《恋恋铜锣烧》的影片里,也传达过这样的理念,在煮红豆的漫长等待中,太郎与德江太太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太郎:(做豆沙馅的过程)真是有够麻烦的啊!
德江太太:那当然,要盛情款待嘛~
太郎:盛情款待?对客人吗?
德江太太:对豆子啊,好不容易才从地里长出来的嘛。
尊敬世间每一物,所以极尽自己的所能将其做到极致,匠人精神的精髓就在于此。
我们越来越乐此不疲地选择购买日货,看中的就是日本企业,特别是手工、制造业里精匠的制造水准,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在全世界认知中的标签之一,哪怕认知只小到一个铜锣烧里的豆沙馅。
以匠人之心造万物。
看完这个电影的我,也不禁敬畏起来。
你在什么地方领略过这样的匠人之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