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第六章:交流
收集关键词:
倾听;走神;不会听;过早质疑;记不住的,不存在;反感情绪;说与不说;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通过努力,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有意义的讨论;真理独立存在;每个人都有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扯淡;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记录;类比,已知未知;耐心;跨越时间的经验
笔记以及思考:
正确的听。
听的人大脑要有基本的认知,对听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认知来进行理解。为什么对牛弹琴没有用,因为牛的大脑没有对你的琴的任何认知。从听角度,也就牛的角度来看,必须通过训练,对琴声产生认知,才能跟得上弹琴人对旋律。
所以对于听者,你得具有听的能力。
如何才能有听的能力?当然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行动。不断提高自己。
其二、在具有听的能力的基础上,要不走神。也就是要持续听。否则,走神了你也就听不到了,如果听不到,自然也就可能理解不够完全,甚至曲解对方的意思。
为什么会走神呢?因为对对方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搞懂了。
看下面这个句子。所有的单词都会。
The cotton shirts are made from comes from Arizona
刚开始看,会以为是棉衬衫的产地,而看到最后,却变成了棉花的产地。
第三、不要着急下结论。当你听完了以后,你会发现中途的那种疑问可能就没了。这种听法更高效。
当听者觉得自己明白了,或者觉得有问题,打断对方,问是不是这个意思,对方说不是,然后对方整理了一下思路,又重新说了一遍,到被打断的地方继续往下。这样就耽误了更多的时间。
第四、带着情绪听,就不如不听了。因为听不进去。
正确的说。
什么是不正确的说?
为什么孩子大多不愿意听父母的话,而愿意听老师的话?
因为父母说的“不正确”而老师说的“正确”。
为什么你说一句:“今天好热”,没人鸟你,而一个明星说同样的一句,后面会跟帖几十万大谈说的对?
因为你说得“不正确”而明星说得“正确”。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了,效果完全不同?
李笑来在书中告诉我们,说话要符合身份,才有效果。
钱钟书说:名人名言,就是名人说的话。如果你不是名人,却想说名人名言,自然就会自讨没趣。
而我们这个时代环境,有太多的不是名人的人,总想说点名人名言,然后纠结于为什么没人听。
所以,要想说更多的话,就要让自己有“说话的权利”,或者,你也可以没有权利乱说,人家就有不听的权利。
想要让自己有更多说话的权利,李笑来认为,需要努力积累,需要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
交流中的提高。
交流,正确的交流,需要心智的成长,而心智这东西,很个人,需要灵光乍现,别人没办法。
交流中影响提高的因素:
自以为真理在手。真理是客观的,不在任何人手里。
自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数人根本不思考,所以其实所谓的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是支离破碎的别人的想法而已。
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谈得上有自己的想法。因为那想法一定是自己也想过一遍,甚至想过十遍,然后又做过很多遍。
交流中的小工具。
类比,可以建立已知跟未知的联系,让你的未知变成已知。这是我们学习中的大多数模式。如果不能跟已知联系,未知的东西就永远是未知了。
对于那些一时无法变成已知的未知,要做好记录,然后慢慢等待,总会有一个机会,你一下子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