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溪
热爱读书的小伙伴们,你好吗?我是美溪。
阳光明媚的早晨,沏上一杯热茶,翻开熟悉的书页,那一定是最放松,最惬意的时刻了。你最近又读了什么新书?书中的哪些内容让你受益匪浅呢?先来说说我的感受吧,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这本书打破从来的思维疆域,将心理学和职业规划融为一体,用幽默的方式,叙述的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让人茅塞顿开。大部分的书都在告诉我们如何“成功”,而这本书却在告诉我们如何“幸福”。
“幸福地去生活”,才是我们终其一生的追求。不要再抱怨自己时运不济,遇人不淑,细读书中思维密码,必能冲出固有思维,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作者古典是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职业生涯规划师。曾任新东方GRE词汇首席讲师。他是CCTV《科技博览》、北京台、凤凰台、《中国教育报》、《新前程》、新浪教育、中华英才网等媒体职业规划专栏作家。他还是国内不超过10个同时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高级职业指导师、注册心理咨询师与企业教练4个认证的生涯发展专家,被业内认为是“中国职业规划界的新一代领军”。
在今天的分享中,将能了解到,
1.为什么有些人对任何事都提不起来兴趣?
2.为什么光有好心态也不能让人成功?
3.我们如何去面对不公平的待遇?
4.你是不是传说中的“开始爱好者”?
01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不能长久,对什么事都提不起来兴趣?
曾有位朋友问过我,为什么日子总是过得浑浑噩噩,毫无生趣?其实这位朋友生活的很安逸,但却过的很保守。我建议她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的回答是,“我好像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事,
对于尝试新鲜事物,她总是敬而远之。生活中很少出错,却更很少出彩,口头禅就是“不感兴趣”。
透过不感兴趣的背后,深究一下,其实,是不敢有兴趣。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用古典老师的话,当一个人觉得面对新事物物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时,就会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漠不关心。
想想我们的周围,老年人对用电脑不感兴趣,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年纪大了,用不好,不想让人觉得太笨。孩子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学好习的能力,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朋友对爱情不感兴趣,很有可能是因为害怕全情的投入,换来的是无情的伤害和时光的蹉跎。他们真正缺乏的,是对未知结果的投入。
带着关爱而不是期待的投入生活,你就会发现能力与乐趣接踵而来。
比如,拿写作这件事来说,支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仅仅是收入,是稿费吗?
但如果把它当做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自我疗愈的一种手段,相信我们的心态就会更加的平和,也会过滤掉许多不必要的焦虑。也许在当下,我们会牺牲一些时间,付出一些精力,但在无形中或者是未来的某一时间,它的效用一定让我们受益匪浅。
马克吐温说过:跳舞,像没有人看着那样;热恋,像从未受伤一样;唱歌,向无人听这那样;活着,就把人间当天堂。
功利心太重,太计较得失,就很难全情的去投入。告诉自己:给与就是获得,付出就是拥有。
02
为什么光有好心态也不能使你成功?
当听了一场成功学讲座或是看了一本心灵鸡汤的书籍,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可到头来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问题出在哪里?
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心态和心智的区别。书中讲到,心态是一种“态”,就好像水有液态有气态。听课或看书的时候温度上去,就是气态;等过了段时间,就自动回归液态了。学会了成功者的“态”,但是却没有搞懂他背后的心智模式。
数据是程序运算的结果,心态也是心智模式运算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拿到计算结果,而没有拿到程序,那么下次遇到不同情况就还是没有办法。也就是说,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也可以说是思维模式是一套大脑内部程序。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台电脑,心智模式就好比是运行的系统软件。软件不同,运作效果差距就很大。当大脑开始运作,里面就会闪过一堆意识流,我们会挑选关注的信息,加工处理,得出结论。优秀的人就会有一整套优化的非常好的后台程序,清晰干净,直指目标。
人们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如果希望保持心态,就一定要明白心态背后的心智模式。从心智模式上面来改变心态,是心态保持的秘密。
讲一个大家都可能都听过的故事,酗酒的父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困潦倒。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他们对:“谁应该为我的幸福负责”的思维方式不同。一个认为,自己的幸福靠老爸提供,老爸不好找,自己就活不好。另一个认为,我是对自己幸福负责的人,在糟糕的条件下,就会更加努力,所以必定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破除无效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进入我们自己希望的人生。
03
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书中讲到,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的越清,你就越会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公平。我认为公平与否在于它的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等等。所谓公不公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想法。
问题是当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不公平时,是抱怨?愤恨?还是要处理我们的情绪,做出相应的对策呢?
古典老师推崇的是,如果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不公平,那么你应该找到那个能让你改变的不公平,然后用你的方式去影响他们。相对于如何评价不公平,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才是最重要的。
1939年,20岁的犹太人Kaplan以优等生的身份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因为种族歧视,他继续申请的5所医学院均被拒绝。Kaplan做出了对不公平的回应,没有埋怨,没有屈服,而是把精力放在犹太人唯一可以依赖的武器——考试之上。Kaplan于1946年开始研究应试方法,以及如何在短期提高分数。结果就是,调查表明kaplan的培训能够提高语文和数学部分的成绩各25分。从此他的事业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进入名校的学生的报名源源不断。Kaplan引发了“考试革命”,让没有特殊背景的人通过考试,获得属于自己的机会。他被称为“美国的教育之父”。
比尔·盖茨对青年人的10条忠告中的第一条就是: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适应它。
也许你就是那个没有特殊背景的人,也许你也正在遭遇着不公平的待遇,让我们把不公平变为生命中的契机,成长为更强大的自己的机会吧。
04
你是不是传说中的“开始爱好者”?
本书中提到这样一种情况,买来一本书,但从来不看,但总觉得自己好像拥有了其中的知识。制定的计划,从来坚持不下来,只是享受了制订计划的那几天的快感,把开始当作结果,古典老师称之为“开始爱好者”。
看到这里,我不禁暗自惭愧,因为我就中了以上所说的情况。经常会心血来潮,开始尝试一些新事物,新爱好,比如瑜伽,跑步,学英语,练毛笔字,可结果往往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我也经常会听朋友说到,我最近买了多少堂微课,还没顾上听呢。也有的说本来计划日更写稿的,没坚持两天,又说要开始学画插画了。
因为制定一个计划远比要落实一个计划容易得多,所以“开始爱好者”一般不选择坚持,而会选择另外一个开始。
在职业发展中,能力太多,开始太多,就会慢慢失去核心竞争力。资深猎头这样说,如果你在一个行业做过10年,是精英,在三四个行业做过10年,是精华,在五六个行业做过10年,就是神经病。其实哪个行业都好,只是看你是否坚持和专一。
为了避免这种无意义的自娱性开始,古典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种方法,我觉得十分的有效可行。
那就是你想要一个人真的开始,就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然后再等一次,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只有那种不可以指向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能够等几次就没有了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约会原则,在社交场合认识的男孩女孩,拿到对方联系方式72小时之内不会相互联系。这被认为是一种尊重。72个小时之内的感情都只是冲动和激情。3天后,还是情不自禁,就可以好好投入这段感情。
我发现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实用了,强烈推荐给正在寻找另一半的你。
好了,我们今天的分享到内容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希望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能助你打破思维牢笼,成长为最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