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福田河镇与福白菊
麻城/樱子
“麻城福白菊”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与浙江桐乡杭白菊、江苏盐城白菊并驾齐驱,而产业规模和产能列全国三大菊花基地之首。麻城福田河镇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菊花之乡”,湖北省“菊花特色小镇”,全国“一村一品”(菊花)示范镇。一个镇因为一朵花而名扬四海,这其中的奥妙何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水土必然有别于其它的地方,这就是地方特产的由来。
据《麻城县志》记载,早在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福田河境内纯阳寺道士把菊花移植于纯阳山周围,因这种菊花“净美香幽具驱邪之气”被上山入寺的道教信徒移植到庭前院后,种植者初为观赏,后采之作茶、入酒,并逐步发现其药用、食疗、保健效果明显,被作为“药膳佳肴,饮中极品”。到明清,在东阁大学士郑以伟、兵部侍郎梅国桢、甘肃巡抚梅之焕等高官名流的积极倡导下,福田河的一些百姓已经将菊花种植范围从庭院扩大到了田畈,并摸索出了一套福白菊耕作、繁殖、烘制、储存经验,福白菊开始被当地官员作为贡品送到朝廷,并被精明的商人运抵金陵、开封等地高价出售。
距今1000余年的种植载培史很悠久,这可以证明产品的优秀,但不是绝对的依据,产品异乎寻常,更在于赖以生存发展的得天独厚的环境。
麻城市福田河镇位于麻城正北部山区,地处大别山长江淮河分水岭南麓向阳地带,地貌顺大别山及其余脉之山势,由北向南逐级下降,其基本地形特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这里谷宽丘广,冲、垄、畈犬牙交错,坡度为5—24度,海拔100 m至1000 m。这些特定的地理特征为菊花等菊科植物营造了良好的小气候。这里还是举水河源头所在地,水质好,无任何工业污染,土壤具有典型的南北过度的黄棕壤特征,土层深厚,保墒性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碱解氮82ppm,有机磷11.9ppm,有效钾165ppm。菊花最佳种植地带为海拔200 m至800 m之间的山丘河谷地带。湖北中医学院詹亚华、陈科力等专家的研究报告表明:以福田河镇为中心的麻北大别山区非常适合福白菊的生长,特别是海拔200m~800m的山丘河谷地区是最佳种植地带。而福田河等麻北山区版图面积的95%以上都属于菊花最佳种植地带。
福田河镇等麻北地区属亚热带向温带气候过渡区域,为大陆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6摄氏度,月平均最高气温7月25.9—28.2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8—41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6—﹣16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634—2229小时之间;太阳辐射量为96.0—112.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在1112.2—1688.7毫米;全年无霜期237天。具有四季分明、降水适中、水光热同步等特征,非常适宜菊花的生长发育。福田河等地区出产的福白菊其质量经湖北中医学院等科研机构反复测定,并与杭白菊、黄山贡菊、滁菊等菊花进行比较表明:福白菊朵大肉厚,香醇可口,香味浓郁,经久耐泡。品质更优,口感更好。在总体品质上尤其是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远远超过其他菊花。由于全市处于长期的纯农业生产状态,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加上近年来麻城市大力推广福白菊种植规范化,使福白菊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均远远低于国家核准标准,甚至达到标准较苛刻的日本等国标准。
“地灵物杰”,这就是福白菊品质优良,不同凡响的地方。
福白菊的成长成熟,从大山里走出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麻城市始终坚持把福白菊作为农业特色龙头产业来抓,将菊花产业列为麻城“六个百里特色经济板块”,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扶持。麻城市还先后积极开展菊农技术培训,组建菊花协会,福白菊品质、产量都逐年攀升,到2000年,福田河已经跻身“全国三大菊花基地”行列。2005年,全市福白菊种植农户达1.6万户,产量1300余吨,创产值5000余万元。
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菊商纷纷汇聚麻城市,进行福白菊交易。全市还先后注册了10余个菊花商品商标,全市全部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为指导,实行了规范化种植、加工。先后兴建了菊花加工企业8家,生产20多个品种的福白菊茶饮料系列。 2003年,福田河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福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20万元建成占地13.5亩的福白菊工业园,已取得独立的进出口权,已建成3条菊花杀青生产线,12间烤房,一座250吨的菊花冷库,加工包装车间2个,仓库1个。福白菊产业协会会员企业—湖北邦宇药业有限公司也正在利用其GMP车间进行菊花保健饮料深加工,还正在与多家国内外商家达成生产订单。2005年初,经广东茗丰茶叶公司牵线,菊花协会已与日本、东南亚地区国家签定了福白菊生产订单,并建立了5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
如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福白菊这个特色品牌、特色产业更是举足轻重。值得骄傲和欣喜的是,福白菊已成为全市农民名副其实的当家产业。福白菊产业协会还被湖北省农业厅、民政厅、省工商局授予“湖北省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强”称号。
2019年福田河镇积极加强原种保护、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名优品牌、传承菊花文化,中国福白菊原种保护中心、中国福菊文化中心、菊花产品交易大市场等一批项目先后建成,与南京农大、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企业科技研发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线上线下销售非常火爆。常年种植规模达3万亩,年产菊花3千吨,系列产值达4亿元以上,产业惠及人口6余万人。一朵“福菊”,见证了福田河镇的沧桑变化,承载了老区人民的致富希望。
还有国际认证的菊花品牌。“麻城福白菊”是全省5个中欧互认农产品之一,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国际级、5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认证,实现系列产值15亿元以上。
菊花还给福田河带来了旅游经济。每年金秋,福田河镇和五脑山公园管理区、黄土岗镇都要联合举办“中国·麻城菊花文化”旅游节活动,开展“赏福田白菊、探纯阳峡谷”,菊花产业发展研讨会,“互联网十菊花”等论坛活动。来自省内外观赏菊花采摘菊花的游客络绎不绝,给寂静的山乡带来勃勃生气,热闹非凡。
种植千年的菊花,不但鼓起了当地人的腰包,还香甜了百姓的生活,积淀了“福白菊”特定的文化。
一代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多次被名士陈季常邀请到福田河赏菊。苏轼在《晚食菊羹诗》中记述饮福白菊的好处:“啜有余味,芳馥逾秋兰,神明动豪爽,毛发皆肃然……浩然养恬漠,庶足延颓年。”
明代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小龙潭记游》中记载,他曾隐居麻城龙潭,因慕福田河纯阳山下小龙潭之名,深秋时节,带着几名弟子到龙潭游览,无意之中目睹纯阳山附近福白菊盛开,很是惊喜,于是效仿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还在附近民家饮用了菊花茶,赞不绝口。
明朝兵部侍朗梅国桢这样赞誉福白菊:“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饰,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
被清康熙皇帝誉为“廉官第一”的于成龙在黄州府同知任上曾经常到麻北山区,偶然中饮用了福白菊后即吟出《菊花诗》:“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见花。”
东阁大学士郑以伟、明代诗人梅之焕等更是在诗文中对福白菊作出了溢美之誉。
革命战争时期,福白菊也为福田河这块红色的土地增光添彩。1931年1月,活动在鄂豫皖边区的红一军与转道而来的十五军在商南竹园会师,就近开赴福田河,合编为红四军,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全军约1.25万人。福田河也就成了红四军诞生地,而福田河老街的老百姓就曾用菊花茶款待过子弟兵们,并使患眼疾、喉肿的士兵得到康复。徐向前等老元帅曾在回忆录中对这些作了记载。而麻城籍将军王树声、陈再道、许世友等则对麻北出产的福白菊情有独钟。
千余年来,麻城民间对于菊花的喜爱也包含着特殊的人文内涵。由于受东晋陶渊明的影响,菊花被誉为“花中隐者”,以孤傲高洁而闻名;受李时珍等名医影响,菊花兼备了“驱邪”的特性。明清以来,麻城(尤其是福田河等麻北山区)民间逐步形成了九九重阳节登高采菊的习俗,每年春节前后,各地争相上演的莲湘舞、花挑等民间歌舞开始以福白菊图案作修饰,以歌咏福白菊为内容,加之福白菊名字中带有“福”字,这些为福白菊增添了喜庆、祥和的“福气”,民间歌咏福白菊的民歌也多了起来。
麻城乡土诗人熊明修创作的歌曲《福田白菊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福田白菊品牌辐射到麻北其他乡镇,作为一个古老的绿色品牌,已流香千年的福白菊,正面临着走出大别山、走出国门、飘洋过海的空前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