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SS攻击
1、概念
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脚本攻击)简称 XSS,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目标网站上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利用这些恶意脚本,攻击者可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如 Cookie、SessionID 等,进而危害数据安全。
为了和 CSS 区分,这里把攻击的第一个字母改成了 X,于是叫做 XSS。
XSS 的本质是:恶意代码未经过滤,与网站正常的代码混在一起;浏览器无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导致恶意脚本被执行。
而由于直接在用户的终端执行,恶意代码能够直接获取用户的信息,或者利用这些信息冒充用户向网站发起攻击者定义的请求。
在部分情况下,由于输入的限制,注入的恶意脚本比较短。但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的脚本,并由浏览器执行,来完成比较复杂的攻击策略。
2、不可信内容来源
不仅仅是业务上的“用户的 UGC 内容”可以进行注入,包括 URL 上的参数等都可以是攻击的来源。在处理输入时,以下内容都不可信:
- 来自用户的 UGC 信息 (用户生成内容,即用户原创内容。)
- 来自第三方的链接
- URL 参数
- POST 参数
- Referer (可能来自不可信的来源,header的一部分,用来获取该网页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
- Cookie (可能来自其他子域注入)
3、XSS分类
根据攻击的来源,XSS 攻击可分为存储型、反射型和 DOM 型三种。
类型 | 存储区* | 插入点* |
---|---|---|
存储型 XSS | 后端数据库 | HTML |
反射型 XSS | URL | HTML |
DOM 型 XSS | 后端数据库/前端存储/URL | 前端 JavaScript |
- 存储区:恶意代码存放的位置。
- 插入点:由谁取得恶意代码,并插入到网页上。
(1)存储型 XSS
存储型 XSS 的攻击步骤:
- 攻击者将恶意代码提交到目标网站的数据库中。
- 用户打开目标网站时,网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数据库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 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行。
- 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这种攻击常见于带有用户保存数据的网站功能,如论坛发帖、商品评论、用户私信等。
(2)反射型 XSS
反射型 XSS 的攻击步骤:
-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 用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时,网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 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行。
- 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存储型 XSS 的区别是:存储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数据库里,反射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 URL 里。
反射型 XSS 漏洞常见于通过 URL 传递参数的功能,如网站搜索、跳转等。
由于需要用户主动打开恶意的 URL 才能生效,攻击者往往会结合多种手段诱导用户点击。
POST 的内容也可以触发反射型 XSS,只不过其触发条件比较苛刻(需要构造表单提交页面,并引导用户点击),所以非常少见。
(3)DOM 型 XSS
DOM 型 XSS 的攻击步骤:
-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 用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 用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行,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恶意代码并执行。
- 恶意代码窃取用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网站,或者冒充用户的行为,调用目标网站接口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两种 XSS 的区别:DOM 型 XSS 攻击中,取出和执行恶意代码由浏览器端完成,属于前端 JavaScript 自身的安全漏洞,而其他两种 XSS 都属于服务端的安全漏洞。
4、XSS攻击的预防
XSS 攻击有两大要素:
- 攻击者提交恶意代码。
- 浏览器执行恶意代码。
(1)、输入过滤
在用户提交时,由前端过滤输入,然后提交到后端。这样做并不能保证安全,一旦攻击者绕过前端过滤,直接构造请求,就可以提交恶意代码了。
后端在写入数据库前,对输入进行过滤,然后把“安全的”内容,返回给前端。也有问题如果是通过ajax获取数据展示,保存的时候有需要转译的字符,客户端显示就会乱码。
当然,对于明确的输入类型,例如数字、URL、电话号码、邮件地址等等内容,进行输入过滤还是必要的。
既然输入过滤并非完全可靠,我们就要通过“防止浏览器执行恶意代码”来防范 XSS。这部分分为两类:
- 防止 HTML 中出现注入。
- 防止 JavaScript 执行时,执行恶意代码。
(2)、预防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攻击
存储型和反射型 XSS 都是在服务端取出恶意代码后,插入到响应 HTML 里的,攻击者刻意编写的“数据”被内嵌到“代码”中,被浏览器所执行。
预防这两种漏洞,有两种常见做法:
- 改成纯前端渲染,把代码和数据分隔开。
- 对 HTML 做充分转义。
(3)、预防 DOM 型 XSS 攻击
DOM 型 XSS 攻击,实际上就是网站前端 JavaScript 代码本身不够严谨,把不可信的数据当作代码执行了。
在使用 .innerHTML
、.outerHTML
、document.write()
时要特别小心,不要把不可信的数据作为 HTML 插到页面上,而应尽量使用 .textContent
、.setAttribute()
等。
如果用 Vue/React 技术栈,并且不使用 v-html
/dangerouslySetInnerHTML
功能,就在前端 render 阶段避免 innerHTML
、outerHTML
的 XSS 隐患。
DOM 中的内联事件监听器,如 location
、onclick
、onerror
、onload
、onmouseover
等,`` 标签的 href
属性,JavaScript 的 eval()
、setTimeout()
、setInterval()
等,都能把字符串作为代码运行。如果不可信的数据拼接到字符串中传递给这些 API,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请务必避免。
二、CSRF攻击
1、概念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跨站请求伪造。是指黑客引诱用户打开黑客的网站,在黑客的网站中,利用用户的登录状态发起跨站请求。
攻击者盗用了你的身份,以你的名义向第三方网站发送恶意请求。 CRSF能做的事情包括利用你的身份发邮件、发短信、进行交易转账等,甚至盗取你的账号。
2、防止CSRF
黑客发起CSRF攻击的条件
- 目标网站一定要有CSRF漏洞,黑客破解了服务器的接口
- 用户登录过目标网站,并且浏览器保存目标网站的登录状态
- 用户在同一浏览器下以某种方式打开了黑客的网站或者是攻击的链接
CSRF攻击与XSS攻击不同,CSRF攻击不会往页面内注入恶意脚本,因此黑客是无法通过CSRF攻击来获取用户页面数据的,所以主要由服务器来做预防。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充分利用好cookie的SameSite属性
SameSite选项通常由Strict、Lax和None三个值
- Strict最为严格,如果cookie设置了Strict,那么浏览器会完全禁止第三方Cookie。
- Lax相对宽松一点,在跨站点的情况下,从第三方站点的链接打开和从第三方站点提交Get的表单都会携带cookie.但是如果在第三方站点中使用Post方法或者通过img、iframe等标签加载的URL,都不会携带Cookie。
- None, 任何情况下都会发送Cookie。
但是现在大部分的网站静态资源都放在单独的域名下,所以通过设置Cookie的SameSite为Strict、Lax是不能正常运行的,所以这个方法只适用静态资源跟服务器接口在同一个站点下的网站。
(2)、验证请求的来源站点
在服务器端验证请求的来源站点。因为CSRF攻击大多数都是来自第三方站点。
通过http请求头中的Referer和Origin属性
- referer属性
记录了该http请求的来源地址,但有些场景不适合将来源URL暴露给服务器,所以可以设置不用上传,并且referer属性是可以修改的,所以在服务器端校验referer属性并没有那么可靠
- origin属性
通过XMLHttpRequest、Fetch发起的跨站请求或者Post方法发送请求时,都会带上origin,所以服务器可以优先判断Origin属性,再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使用referer判断。
(3)、CSRF Token
除了上面两个方法之外,还可以使用CSRF Token来验证。
- 在浏览器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时,服务器生成一个CSRF Token(字符串)发送给浏览器,然后将该字符串放入页面中
- 浏览器请求时(如表单提交)需要带上这个CSRF Token。服务器收到请求后,验证CSRF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拒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