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嘴啄花红,燕尾点波绿。王崧舟教授一堂《十六年前的回忆》巧妙构思,革命情深,实乃受益匪浅。听完想大呼一句:“终于知道怎么啃回忆类革命题材这块硬骨头了!”
欲行千里路,别探一般心。细说先生课堂之前,先从他的讲座《语文要素与难文浅教》说起吧!窥探文中语文要素的落实去思考:本文难吗?说实话,若只是就文章教文章,是不难的。当真不难吗?若是借文章,传精神,孕文化,那又是相当难的。其难点有四:一是难在人物背景的感知,二是难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三难在人物品质的体会,四难在人物精神的传承。然而,先生采用删繁就简、整合习题、还原人物以及循序渐进的办法将这难题一一化解了,如蜻蜓点水般恰到好处。其实,教学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花样,而是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突破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平平淡淡才是真!
回忆录文章应该怎样教?人物形象应该怎样把握?革命精神又该如何渗透?我想,听完王崧舟先生课堂,这些问题都将烟消云散。下面梳理一下本节课最触动我心灵的几点吧!
一、巧妙解课题,“时间”分层意。作为一篇回忆录,很明显,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了。先生在课题“回忆”二字下面画上记号,让学生连读三遍,并顺势引出了“谁回忆?回忆谁?什么时候回忆?”简单几个问题让整篇文章的主体基本清晰。紧接着四个时间节点的寻找便顺理成章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作为一名六年级的语文教者,还只听到开始,我就已经羞愧难当了。平时的课堂,我虽为学生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可与先生对比,我似乎绕了一大圈弯路。为何绕了一大圈,还没解决根本?为何中心思想难以一箭就中?我想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二、“反常”抵精神,循序见文眼。“什么叫“反常”?”你我皆知,学生亦然。这个问题的抛出,恰好为学生后文寻找反常之处做好了铺垫。进而推到“为什么李大钊会有这么多的反常?”这背后便折射出了伟大的人物形象与精神。课堂上,先生他基于语文要素,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对难文展开了删繁就简的设计,紧扣回忆录文体基本特征,运用还原和比较的阅读策略,使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坚定信念、勇于牺牲的革命情深。而这也正击中本文文眼:“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三、诵读触人物,资料析难点。说到资料,作为语文教者,我们都知道“借助资料”是重要而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要素。整堂课中,资料的借助发挥了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预习和课中。预习部分,学生对1927年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了解毋庸置疑是必要的,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与李大钊身上崇高的革命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课中,对李大钊在狱中所经历一切的资料补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不用解释,不用多言,孩子们对李大钊此时的人物形象已经肃然起敬,此前所有的疑问均不言而明,李大钊其对家人的关爱、对革命的忠诚以及大无畏的人物形象毅然而起。再说说诵读,这是所有语文教者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话固然是正确的,但是怎么读?怎么恰到好处的读?这是难点?先生课堂为我们解答了。删繁就简,挑出最主要、最核心,与人物形象最密切的语句读,分组读,合作读,带着情感读,想象读,这每一步的设计都要与文章相对应。课中“啪啪”这两字拟声字,先生否定了学生三次,他提示到:注意,要用气声!是呀,我们要的是当时的情景再现,我们要的是让人物眼前再现。读则是最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了!
四、人物巧还原,精神永传承。角色扮演大概是我们很多老师在上课中都会用到的方式,本堂课中也有,但他并不是作秀为之,他巧妙的设计了一个父女对话。在孩子们充分的理解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之后,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女儿,孩子们不仅有话说,而且定然会说的深情之至。配上恰到其位的音乐,我们都进入了这对父女的隔空对话,一字一句,感人肺腑。本以为对话已然是文章的升华,然而,是我肤浅了,远没有结束。这不仅是一篇回忆录,还是一篇革命题材的文章,我们传其精神的道路并没有终止,我们的祖祖辈辈一直在前赴后继,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呢?先生借用“文眼”这段话,把他们巧妙地串联了,从李大钊到红四团、董存瑞、刘胡兰,再到现代社会抗洪救灾的人民子弟兵,以及正在我们身边的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这样的精神生生不息,永垂不朽!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资料将主题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便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所在!正如先生最后问学生的那句话:李星华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让我们记住1927年4月28日这一天吗?不,远远不是,他是要用她清晰的回忆,让我们记住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精神!并永世传承!
革命情深深几许?一舟漾起千波情,更话育人万趣春!唤学子心灵,析文中情景,借人物本质,传革命精神!一节优秀的崧舟课堂,一次周密的专家讲座,王崧舟教授带给了我对语文的无限憧憬与希望, 取得真经的我满心欢喜之余也多了几分思考!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革命情深,心潮澎湃!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写于 2021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