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又到了幼儿园小朋友的集中入园季。这对于每天和娃斗智斗勇的老母亲而言,真是一件大喜过望的事:
娃入园了,咱就解!放!了!
狂喜刚一半,老母亲们灿烂的笑容还未完全舒展开来,又心梗般地凝噎住笑,为另一件事忧愁起来:
娃不愿去幼儿园,这可怎么是好?!
每年入园季,幼儿园墙外都是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有网友这样调侃:「如果你在幼儿园外看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慌张,不要报警,她们不是人贩子,只是孩子第一天入园!」
邻居家小孙子,每天欢快活泼地起床、穿衣、吃饭、上厕所,只要奶奶拿起书包,「上幼儿园」四个字不消说,小男孩就戏精附体一般,「哇」地一声嚎......
接着,连哭带说唱:「我要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姑父舅舅舅妈……」
全家族人的称呼都喊遍——声调由高到低,一路从家叫嚷到幼儿园,伤心绝望之情可见一斑。
邻居奶奶愁得不得了:「孩子入园都一个月了,天天哭,把身体哭坏怎么办?」
入园分离焦虑,如一根鱼刺,欢快地横在孩子们奔向长大的路上,也如一口咽不下吐不出的浓痰,堵得家长直发憋。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幼儿园新生入园三天内,有分离性焦虑情绪的孩子占60%以上,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新入园孩子,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过20年的老师说:「入园焦虑对于初次迈出家庭的幼儿而言很正常,但,家长在能否在家庭里给予孩子正确指导,则是影响孩子入园焦虑长短的关键。」
各项习惯早培养
孩子初入幼儿园,对新环境、新看护人很陌生,有短暂的退缩怕生现象,实属正常。
如果能及早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及各项习惯,让孩子的生活方式、作息与幼儿园一致,那么,「高度相似」的生活节奏会让孩子心生安全感。
同事女儿由姥姥带大,「隔代亲」的姥姥对待小外孙女格外娇惯。
三岁的孩子,吃饭要喂,上厕所要把尿,甚至喝水只要指指水杯,姥姥就会乐颠颠地把水端过来。
尽管同事女儿入园前已经熟悉过幼儿园很多次,就连老师都是同一单元的邻居,并不陌生,但孩子入园后还是格外不适应。
小女孩不会用勺子,不会蹲便,中午没养成午睡习惯,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尽管老师很细心也很耐心,但初入集体生活,没有自理能力的她显得格格不入,缩在角落里更加黯然伤神。
《变形记》里的女孩刘思琪,在家时由二姨姥喂饭给她吃,当她换到山里农家,经历荒野求生后,吃到第一顿像样的饭时,这个16岁的女孩由衷感慨:「特别想家,想我二姨姥喂我饭吃。」
大女孩刘思琪在遇到「吃不好」的窘迫时,还会条件反射般想到家里原来的照料人,何况初入园的孩子们?
那些适应较快的孩子,都是自理能力强,生活习惯和幼儿园高度一致的孩子。
当孩子习惯、作息与集体生活屡次不合拍时,触景生情来得更容易。
缓解孩子入园焦虑,提前熟悉幼儿园环境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和幼儿园节奏一致的生活习惯。
二胎宝宝入园更容易?
当年我家大宝入园,尽管我做了很周全的准备,但前三天,孩子「入班难」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轮到二宝入园,这小伙子居然只是皱皱眉头,然后稍有伤感地对我说:「妈妈,你在小朋友妈妈们没来时,第一个接我啊!」
难道真的是老二天生比老大精?
二宝显然对上幼儿园的流程「门清」,不但焦虑情绪轻,连说的话都那么内行——「第一个接我!」
这可真要归功于二宝小时候天天跟着我接送姐姐,实践出真知,他深知「上幼儿园」是个什么概念。
很多孩子,对于「上幼儿园」这件事,充满了未知的懵懂。
甚至有的宝宝在入园一周后才弄明白:「原来送幼儿园,不是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他们会来接我的!」
孩子和大人相互之间的「费解」,是教养困难的最大来源。
一则国外的视频,让100个小孩说说「关于大人,你有什么是不了解的 」。面对镜头,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说出了许多大人司空见惯的事,比如:
「大人为什么要喝咖啡?」
「大人们为什么都会做饭?」
「大人们为什么总是进行无聊的谈话?」
……
很多孩子「不通透」,不是大人对孩子缺乏了解,而是孩子对大人的行为缺乏认知。
对于「上幼儿园」这件事,三岁左右的宝宝,没有经验,理解很困难。
父母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段,比如:上幼儿园的主题绘本、角色游戏、跟着接送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上幼儿园等。
这样能让孩子充分认识到:上幼儿园不过是短暂的分离,我们终归还是要一起回到家里来的。
当孩子对「短暂分离」有了足够了解和认知,「上幼儿园」很快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家长态度很关键
记得去年此时,孙俪曾发过一条微博:
邓超要出差,送等等和妹妹去了幼儿园,除了一遍遍问孩子们会不会想他,送他们进了教室也是一步三回头。
看着邓超这七尺男儿斜靠在教室墙上,依依不舍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入园焦虑,从来都是双方面的,除了孩子的不适应,家长也常常表示担忧。
我从前在幼儿园工作时,每年此时,幼儿园都会上演一部部现实版的「人间离别」百态剧。
为了安抚自家孩子,众家长使出吃奶的力气:
有的扒着门框坚决不离开;
有的如间谍般,不时从窗户角落探头张望;
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哭哭啼啼;
更有家长骗孩子,说自己一直在门外等……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解读能力却很差。
面对家长的焦虑和依依不舍,孩子只会更加郁郁寡欢、惶惶不安。
闺蜜家孩子就是这样,上幼儿园哭了三年。
闺蜜是特别焦虑的人,总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孩子条件反射一般,到幼儿园后就哭。 到后来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哭。
心理学家称:这是孩子用哭来配合妈妈的焦虑。
潜台词是「好吧,妈妈,我离不开你」,以此来满足妈妈的内心需求。
上幼儿园本是孩子长大的过程,其实需要成长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
允许孩子宣泄情绪
面对孩子入园哭闹,很多父母一则安慰,二则物质诱惑,三则大声呵斥。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依然哭闹,父母终无计可施。孩子上火,家长也焦虑。
入园焦虑,每个孩子表现都不同,但无论轻重,激烈与内敛,孩子的情绪表达,都应被接纳。
心理学家认为:接纳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当一个人被滋养过后,会体验到爱的流动,这是修复哀伤的能力。
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常常对那些早晨入园情绪不佳的孩子说:「觉得难受就趴我身上哭一会儿吧!」
这样的安慰,往往有着非常神奇的效果,孩子们被允许表达心情,反倒更容易克服不良情绪,回归到集体中。
孩子用哭、独处等方式宣泄入园焦虑后,还能减少生病几率。
允许孩子有缓冲,允许他们宣泄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接纳,这种滋养,胜过一切语言抚慰。
初入幼儿园,老师们也格外用心和辛苦,作为父母,除了在家庭里做好足够准备,还应该尽力配合老师的工作,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这份友好,入园焦虑也度过得更容易些。
罗伊·克里夫特说:「我爱你,不光是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孩子踏入社会第一步,何尝不是父母成长的一步。
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那不只是画中的美好,也是我们正在走的路。
孩子企鹅般摇摇晃晃走进幼儿园的身影里,有着他的坚强,更有着你的成全。
帮孩子度过入园焦虑期,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