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长辈总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转瞬间的16年学生生涯很快结束,“好好学习”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两个字就是“反复”,对所学的知识去反复,反复听讲、反复刷题,成绩就是由熟练而来。2020年春节,我拿起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才深刻的认识到学习是有体系可言的,且具有普世操作性。为了温习,我决定这季提笔写下一篇学习心得。在事进一半之时,我不禁发现有些方法似曾相识,没错,这正是星火训练营里所运用的学习形式,那就结合着我们现在脚下的这条路写写看吧。
这本书分享了作者建构学习知识体系的过程和心得,结合自身经验和众生情境,现身说法、令人信服,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是场持久战、终身战,先有两条好心法,再讲三条好方法。
第一条心法,“绿灯思维”。其中的关键窍门是,把反对的声音理解为是对“我的观点和行为”的改进建议,而不是对“我本人”的人身攻击。人是情绪动物,遇到不同“红灯思维”往往容易占上风,习惯性地进行防卫。控制情绪、聚焦能力成长,长期以往就能形成一条谦虚向上、宁静致远的好路。
星火训练营初期,营长组织了一场悬而未决的口舌之争,分组设计队徽。经过了半个月,结果尘埃落定。我们反复讨论、组精心设计的队标并未被选中,也很受非议。起初,沮丧、失落填充着我的内心,我也并未真心接纳入选队徽的优秀。这就是当他人对自己或是团队的成果产生不利影响时,心理促发防卫机制,心态并不包容和开放、而拒绝学习机会的体现。后期,经营长点播,我才恍然明白了胜出作品“境”具有更加高远的寓意,才洞穿到其他队员思维的高明之处,一次很好的学习!李笑来也说过,需要经常调用自己的元认知进行思考,当与他人辩论时,我应该思考:为什么别人会说你不对或是别人比你更胜出一筹。接纳和包容应是学习心法的原动力。
第二条心法,“以慢为快”。这条带来的刺激更为强烈。信息爆炸、知识碎片。有时候你发现越听《得到》,你越感觉知识焦虑越来越严重,在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心态上越来越焦躁、急迫。于是,买了很多书、报了各种考试、听各种音视频,不断过度“充电”,但学到的内容越忘越多。书中提出学习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把80%时间精力聚焦在20%的关键知识上,也就是所谓的那些四两拨千斤的“临界知识”。
起初看看训练营的书单,不禁还暗喜,一个季度才两本必读书,小事一桩。后期在读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了想法的幼稚,于是我做了反思。其中:《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道理虽浅,但实践比理解要难;《苏东坡传》诗解不全,全能光环神秘难寻;《文化苦旅》缺少底蕴,同频共振书中难求。你会发现营长的用心体现在书籍甄选的经典,正是经典它们才足够让人耐人寻味,必须要放慢节奏去读懂。作者告诉我们各类知识、各个行业之间差异很大,但最底层知识、概念、规律很多是相通,这应该是需要慢读吃透的原因。书单中的《未来简史》,就把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很多令人震惊认知结论。把那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弄清楚了,学习自然事半功倍,事物举一反三的能力自然提升,更有意思的可能是,基础概念跨界融合会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目前虽未见收效,但道理我更加坚信。
三条方法:按天打卡,每日反思。反思则是对结果的原因进行思考,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作出的假设,反思方法很多,从小事反思,把生活的素材进行重新解读、成为洞见。如:回顾一天的的所见所闻,总结不足。又如:所思所感,学以致用。再如:目标达成,鞭策前行。回翻自己的打卡历程,自己都为之感动,因为通过反思,有些问题确实得以纠正。知识分享,以教为学。好处不言而喻,教别人可以促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在解答别人的质疑和问题中深化学习认知。同时训练营的讲台通常给人带来些跨界的知识收获,比如卓越资金管理讲解和“买保险的坑”就令我映象深刻。刻意练习,持续输出。学习分舒适区、练习区、挑战区。刷公众号文章、读东野圭吾的小说大抵属于舒适区的学习,挑战区属于通过练习也难以企及的部分,还是远离。真正的学习有效区域是练习区。比如每季坚持的读书心得,虽然改改写写了三个季度了,认真起来,说实话,不轻松。刻意练习内容应符合复利效应,也就是对那些关键的“临界知识和技能”长期以往的刻意坚持。
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我觉得上述五条应该是通则。在星火训练营内的坚持也许短期并不能让你感觉到飞越,但守得住坚持,便可相信拨云见日之时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