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本来计划着带孩子去图书馆换书,可雨水一直下,一刻也不停。孩子借来的书读完了,还书的日期还有些时日,这倒不着急。我这本呢,周五下午一回来我就开始赶着看,想着周末一并去换。心里盼着,这雨总该有个停歇的时候吧。可两天下来,这场春雨还真是挺有耐心的,缠缠绵绵,好像来了就没打算那么快走,整座小城仿佛也拥有了少有的平静。看天气预报,得下到下个星期,并伴随着降温,看来这场雨真的是要落到人的心坎去了。
所有窗紧紧地关着,整日待在里屋,偶尔走到阳台透透气,望望远处,山的轮廓隐约可见,白茫茫的。对窗而坐,抬头就能望到窗外,听不见雨声时,奢望着雨能停一会。如果不定睛看,还真的有种错觉。只有从近处别人家那屋顶找到雨滴的落脚点,才能确定雨真的还一直下。忙忙工作的事,读读《蒲宁散文选》。步入成年人的世界,能手捧一本书,读得入心,是非常愉悦却难得的事。那些以前并不艰难的坚持,如今常常心不由己。那些过去只是听说的过来人的经验,如今是心领神会。终究还是时时败给了艰难的岁月,所幸它像带着星火的灰烬,还有可能被唤醒的复燃时刻。
《素昧平生的友人》便点燃了我,吸引着我静心读了一遍,又读一遍,仿佛我也走进了素昧平生的友人的世界。一封封的信件,就是作者的一段段自白,作者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那种期盼,那种焦灼,那种种设想,作者的形象如在眼前。她一直渴望友人能回信,最终却没有等到。这个友人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好像是他也好像是她自己,更像是作者想象创造出来的友人,一切又是那么真实,让人好像看到作者生活的世界。我想到写作的问题,如果没有生活,文章如何能写好。反之,要写好文章,很大一部分要生活充实。然而所谓的生活充实又是什么呢?也许并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很关键的便是静心观察与领悟,善于去听外物与内心碰撞的声音,我多年的心结仿佛一瞬间打开了。
后来读叶圣陶先生的《给孩子的写作课》一书时,我遇到了相关的论断,这些话佐证了我的想法。原话是这样说的“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含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我们总是渴求自己的生活能升华到一种美的高度,并且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发自衷心地分享。谁知有很多东西在我们眼前一晃而过,我们却未察觉。
我们的生活转瞬即逝仿佛生命的过客/活着——只是出于一种习惯,夜读阿赫玛托娃的诗句,再一次惊醒了我。有多少时刻,就是这样出于一种习惯地活着的?在继续这种循环模式般的生活同时,是否还该多想想?那个念想呢?它去哪了呢?时间又去哪了呢?即使重拾念想,又能改变什么?就像面对这场雨,除了听它,看它,想它,还能做什么呢?存在的可能,就是去听从内心的声音并追随它。
白发已生,余生不长。处世艰辛,大道至简。那就让这场雨细细地下,慢慢地下,在悠长的雨声里不必再等。天地偏冷,心存念想,继续执着,“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用很多很多的真心来生活,用很多很多的时间读书,用很多很多的练习修练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