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的个体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环境因素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教育因素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教育旅程,从最初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我们的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我们始终处在一个大的教育环境之中。由此看来,教育环境对我们成长中的自我认识、性质模式、个性品质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家庭、朋友、学校活动和教师等。中间系统又嵌入了外部系统,如家族、文化和性别的期望,受社会环境、社区资源、父母的受教育背景即职业背景灯影响。外部系统,是一个大的宏观系统,指向特定的法律、习俗和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中。
1.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以父母子女为主的家庭。混合家庭,以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即父母(再婚家庭),或者与姑姑、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收养人(监护人家庭)、或父母的一方(单亲家庭)扩展家庭,以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子女一起的家庭。
2.教养方式。
权威型(高温暖-高控制)
专制型(低温暖-高控制)
放纵型(高温暖-低控制)
拒绝型(低温暖-低控制)
这种根椐父母的温暖以及控制两个维度上的表现水平不同,所进行的教养方式的分类。他们的家庭教育的结果应该差异非常明显。随着人们对于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可能更多的提高的是温暖,而缺少高标准的控制。以此类推,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过程中,也应该有两个维度,即温暖和控制。
3.文化与教养
教养方式严格、指导性强,经常告知儿童明确的规则和行为后果,同时具有高水平的温暖与情感支持,那么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儿童会拥有更高的学业成绩和更好的情感发展。
4.依恋
与照顾者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他们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则更有可能去探索世界。
5.父母离异
父母离异,对于任何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与其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冲突的家庭中长达,也许父母离异是更好的选择。但是我们,尤其是中国的父母,缺乏一种在有孩子的情况离异如何积极应对教养孩子的问题的讨论。李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很显而易见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离异后的前两年可能是最困难的时期。而这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家尤为艰难。并不是所有的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出现问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有责任感,更加早熟,应变能力也会有所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75-80%的孩子还是可以适应良好的。但是,学校教师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不带偏见的、富于同理心的给予多一点关注。
6.同伴(社交圈和帮派)
社交圈,是以友谊为枢纽所组成的小群体。帮派,则相对松散,成员间的联系也相对疏远,彼此之间可能不存在互动。学生加入帮派,有时候是为了减少同伴压力。同伴,而非父母,是决定他们是否积极投入学校并努力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不同的学生群体,会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如穿衣风格、说话方式、发型、沟通方式等,即同伴文化。同伴文化,鼓励成员遵从群体的规则。同伴关系,还会影响学生在学校里的动机和成就。没有朋友的6年级学生表现出更低的学业成就、更少的积极社交行为以及更多的不良情绪。儿童是否受欢迎,不仅是儿童自身要关注的事情,也是父母和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
7. 教师的支持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质,首先关心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有效的管理和组织班级,拥有教师权威,但不会采取过于严格或卑鄙的手段。最后能好好很好的激励学生,通过创新和改变,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学生一般将教师的关心分为两种:一种学业上的关心——建立高的、合理的期待,并帮助学生达成目标;一种对个人的关心——耐心、尊重学生、有幽默感、愿意倾听,关心学生的个人问题。学业良好的的学生,需要学业上的关心;而学业不良,或行为不良的学生,则更需要个人关心。
总之,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示范和教学中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绝不放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当下的环境中不能体罚,更不能冷暴力的进行对学生的伤害。真正做到杜绝校园的各种伤害,保证各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8. 社会与媒体
必须坚定的相信,借助手机、IPAD,电脑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建立起的临时的、肤浅的联系,是无法帮助儿童,也无法帮助自己,与他人建立更深的亲密关系的。这种看似紧密,但实质浅表性的联系,往往会使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也使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机器上。甚至沉迷于这种大讯息,肤浅的联系之中。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培养各种爱好,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国有句古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提高父母素质是根本,父母要教育好子女,自己必须先受教育,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样,学校教育也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没有一个和谐的班级气氛,学生对班集体的生活有压抑感,其个性品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竭力倡导一种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气氛。
首先,要求学生不要怕教师、要敢于对教师的工作发表意见,敢于同教师就不同意见和看法展开争论,谁对听谁的。
其次,倡导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认真负责的评价班级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评价校内的一切事情,做学校、班集体的“小主人”。
再次是不训斥、讽刺、挖苦学生。无论哪个学生犯了错误,我们都要坚持而不是以“权”压人。
最后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倡导学生之间互助友爱,培养学生在友爱、和睦的气氛中形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品质。我们还要坚持民主管理。
班集体中,民主氛围浓厚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在班级中实行民主管理,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班级管理,做班集体的主人。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改变过去那种班级工作仅仅依靠少数班干部、积极分子的状况。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家庭是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俗话说“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因此,大体上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
当今社会,家庭类型众多,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存在差异,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由此导致孩子们在思想、行为、心理、价值取向、处事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古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是孩子无形中的老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学生能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是看家长能否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同样,学校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的感召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背景,促进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育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无论我们在以前是怎样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以后我们都要关注教育环境带给我们的巨大的影响,对于带给我们积极影响的方面我们要大力发扬,而那些带给我们阻碍的不好的影响我们要尽量的避免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给自己和周围的人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