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老师苏州一别,我开始单独行动:上海,然后杭州。
在上海只待了两天。没做攻略,去哪全看心情。
出发前我刚看完《上海女子图鉴》,不予评价。以前没想过来上海,现在路过就沾沾魔都的魔力呗。
从地铁站出来发现下雨了。
豫园地铁站,河南南路。原来上海的路段是按城市命名的?在荧幕里从没发现。
到酒店先睡了一觉,醒来天已黑。出门,目标外滩。
感谢苍天雨停了。是真的“凉风习习”,太舒服了呀我决定走路去外滩,1.6公里。一个人也好,不会有人喊累然后你就得放弃某个想法。
途中有一段“上海老街”。说实话我看不出上海的飞檐和北京苏州的有什么区别,恐怕审美疲劳。瞬间理解为什么小时候跟老妈分享我的新发现而她只给我一句哦。
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只是童年。当你见过越来越多“世面”,事情变得理所当然,而熟悉处往往无风景。如此说来,一把年纪还保持童心的人,真的是天使。
今晚的BGM是多年前的《外滩十八号》,单曲循环一整夜。我到上海很大一部分是想看看外滩十八号,超过东方明珠这个地标。
外滩人超多,建筑超漂亮(词穷)。
我立在外滩的人潮里,想起看过所有的上海片段,感觉上海是个魅惑的战场,极苦和极乐像太极的阴阳两面,奇妙的彼此追逐又抗衡着。夜太美/尽管再危险/ 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就是这个范儿。广州珠城CBD同样很美很残酷,但广州注重高效实用,比较简洁。上海不一样,上海要高效,还得精巧。
外滩十八号没挨着江边。我等红绿灯,脑子里冒出MV的画面: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形成流动的影像,我站在原地和某个人四目相对。
醒醒吧过马路啦。
终于见到你?内心毫无波澜。
这是个小型商场&酒店。Anyway,高级,高级到我觉得不拎一只爱马仕限量款都不好意思进去。听说过奢侈品店要求店员打车上下班,要培养高贵冷傲的气质当然不能挤公交地铁 然后告诫那些贫穷的人别看了你买不起。
以上是内心戏啦。我进去转了一圈。
门口彬彬有礼的服务生帮我开门。身高180左右,花了心思的发型,合身的衬衫、肉眼可见质感的背心和西裤,暗色领结,黑色漆光皮鞋,白手套,没有用力过猛的脸。真的特别顺眼,特别高级。如此温文尔雅的人,如此温文尔雅的给你开门。服务生且如此高端,所以逛的不是街,是格调。我跟他说了声谢谢,竟觉得他热泪盈眶?(没有图)
南京路步行街大丸百货,看着就很体面,时光倒流80年应该是非请勿进的地方。
北京的建筑既有皇家的威严又平易近人。苏州建筑像富家小姐的闺房。上海建筑就真像名媛一般大气又精致,故事性画面感都很强。这和上海本身的履历有关。
此处暴露出历史不好的弊端,我想聊点什么却有心无力。文史不分家是真的。
除了好奇的地方,书城+电影套餐也来一份。
第二天去人民广场,BGM毫无疑问是吃炸鸡,可惜并不会跳《情圣》yoyo那一段。
可是当我终于站在这里,不,过,如,此。(也没有图)
很开心,满员的除了咖啡厅,还有书城。那些席地而坐看书的人,没有偶像包袱,不是装文艺,他们真的是在认真看书!
书城的人也很体贴,我在别的地方拿了一本《教父3》离开书架,就有一位制服大叔跟我说这是一个系列,另外两本在那边,说着就带我过去了。没好意思说我只是想把它放回同系列,也不知是谁半路不要了就乱放,逼死强迫症。
最后我带走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闪光的氰化物》,为高铁做准备。出门真应该带本书的,家里还有很多书没看。
回来的早,天还亮着。晚上有球赛。
酒店楼下有射箭馆,你猜我会不会去?
18块一组箭12支,随随便便射五组,而他竟然不给我换新靶纸!一开始就面对着千疮百孔的靶纸真的心情大打折扣。另外经济不宽裕的话千万不要迷射箭,有点贵。一张纸都不给我!
一开始就不爽,我为什么还要继续?
这就是我终于搞明白的问题。
小时候我妈问我,家里只有你一个小孩,你会不会孤独呀?我说不呀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那时候未必懂“孤独”,也可能是爸妈的试探,想生个弟弟妹妹而我没领会到。
我自认是幸福的,从小没吃苦,不缺爱,有朋友。可后来,但凡没有别人在身边,我确实在找各种事情折腾,闲不下来。能应付吵吵闹闹的局,能应付一塌糊涂的摊,应付不来不知所措,毫无目标的自己。
到了20几岁,人真的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啊。
找到问题,也是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