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里,我终究还是买了那张电影票《无问西东》,观影前习惯性的去豆瓣里看看评分,两极化的评论也确实让我很犹豫,想着辛苦了大半年不想被一部烂电影坏了兴致,索兴看到曾经的男神极高的颜值照,想着为了他也去看看吧。看完后总算明白它两极评论的原因了。先不谈那些什么故事叙事手法,导演、编剧水平什么的这些高大上又玄乎得紧的专业评论。有一点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在认真说故事的电影,还是一部把现代社会最缺失的精神重新带回来的电影。
记得电影里有一个片段,因为一场暴雨,学生们完全无法听到先生上课的声音,先生沉吟半晌默然转身写下四个大字:“静坐听雨”,这个场景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文人气节”。还有一个片段是母亲翻看着儿子的遗物速写本,速写上画了当时从他身边走过的三个少女窈窕娉婷的背影,但在那时他是眼睛连眨也不眨的路过的,少女当时还说他怎么总是这样连看也不看我们。直到看到速写本上的画才明白,不是他不看而是当时的他心怀家国才不愿自己做任何的留恋。这个细节我觉得处理的非常巧妙也很动人,甚至会让人忍不住的跟着男神的母亲泪目。
电影虽说是分了四个主线来讲故事,但看完后却一点都不乱,从一个为了真实的活着而不断对生命思索的文学老师开始,因他对生命思索的内心之光照亮了当时正在迷茫的爱国富家子弟,这让他决定听从内心的指引,去当一名空军,并把生命献给了他热爱的同胞和孩子。也因为这位空军总是绕道去给快要饿死的孤儿们空投的食物拯救了濒于死亡的下一个主人公。这位主人公正是中国原子弹的第一批科研工作人员,也正因为有了这枚原子弹才使中国有了喘息与重新崛起的机会。在影片中,将这些故事中人串连在一起的与其说是巧合,实则是影片最终想要表达的,听从内心的指引,作出当下最好的选择,而这份内心指引中正是当下社会最缺乏的民族大义与文人精神。身为莘莘学子,我们又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上的大学?身处在先辈们用血汗与生命换来的和平的当下,我们是否就要将这些精神抛弃了呢?
反思自己自从在学生时期里学会为成绩的高低而情绪起伏不定,在大学里为学习、社团等资源的多寡而喜悲交替,在进入职场后更为工作分配与人际交往而绞尽脑汁时,我也早已忘记自己亦曾在课堂上第一次听到老师铿锵有力的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带来的震撼,第一次读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那眼角莫名的湿润,是我也曾共情着先辈们的大我精神。先国后家,担天下苍生于己任,这些民族大义几千年来都一直在中华族人的血脉里流传着 。可不知曾几何时,随着大学科目的逐渐增加,学习变得更加多样化的现在,我们却渐渐的丧失了这样的“精神”。这是个自我膨胀过度,情怀总被用来炒作的时代,看到影片结尾处用心介绍的先辈们时,让我愈加的怀念着那个充满战争的时代里闪耀着“铮铮傲骨”的民国文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