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常深感无力的是注意力的涣散,稍不留神就忘了手头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都停留在表面。
A在寝室准备期末考试复习,没一会功夫室友二狗子就开始叫唤了:有什么好复习,先玩两把再说,晚点也一样,赶快来开黑…
A虽成功抵御了开黑的诱惑,但想安静也没辙,索性带上耳机边听歌边复习,但听着听着就自个先嗨起来了。
B正在写工作计划,旁边手机震动一响,顺手看看是什么信息,随后就收不住手了,看看朋友圈的好友都发了些什么,置顶的订阅号推了什么内容等等
类似这样的情形很多,本来计划的事情一不小心就被打乱了,更何况现在是多屏时代,身边的笔记本、手机、iPad等等智能设备。信息输入的方式越多,就越容易走神,深度自然就难以维持。
除了时刻留意注意力的集中外,按照我的做法是眼不见为净,那么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历史名人是怎么做到深度的呢?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讲的是达芬奇小时候在著名画家和雕塑家费罗基俄的教导下学习画画,费罗基俄是一位非常严格的老师,学习的第一天就让达芬奇画鸡蛋,画了整整一天之后,达芬奇就开始厌倦了,但也没见说要画其他的,就这样画了一天又一天之后,达芬奇终于按耐不住问费罗基俄说:什么时候才能画完,画鸡蛋有什么技巧?
费罗基俄告诉达芬奇说: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1000个鸡蛋没有1个是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都有细微的差别,同一鸡蛋不同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要做到手眼协调、得心应手。
达芬奇觉得费罗基俄讲的很有道理,经过3年数不清的画鸡蛋,达芬奇做到了画什么像什么。
这也是我们常人所缺乏的—深度。达芬奇的成功跟早年的基本功脱不开关系,也是这3年的持续刻意练习造就了达芬奇。
我常常在想碎片化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好友之间闲聊的谈资,还是满足一下自己假装上进的心理。
碎片化也意味着快消费,没有沉淀价值的大量内容从我们眼前一过,也就是当时能给我们震感一下,觉得很有道理,就需要这样才是对的,但转眼就去翻朋友圈了。
现在很多速读的公众号十分受欢迎,10分钟带你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每天推一篇,内容很好,但看归看,没有去深入了解也是白费功夫,也许你只需要花费10分钟就可以读完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但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你就需要花费10倍甚至百倍的时间去专研每一个细节,而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引子,一个指示牌,没有去实践就一丁点价值都没,即使你读了它。
我们看过很多书,但记得的能有多少?就像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没法为我所用一样,没有内化成我们的经验时,它也仅仅是文字而已,只有知识在不断的迭代,不断的践行,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