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儿子学校足球联赛半决赛,我调整了工作,亲自到场为孩子们加油、助威。赛制变化,在2:1小赢了一场后,今天直接遭遇了年级足球最强班;10比1惨败。看到包括儿子在内的男孩子们一个个运动后涨红的小脸,流着汗的额头,沮丧、落寞的眼神,喊破嗓子失望、遗憾的拉拉队,想对孩子说点什么?
儿子说,回到教室他就哭了。我说:“恩,你感觉很难过?”儿子点头。“妈妈今天在现场,特别能理解你,还有别的感受吗?”我让孩子在“情绪脸谱图”上寻找,儿子说:“无助,生气、受伤、惭愧。”(引导孩子说出感受。)
我说:“难过是因为输了比赛?”儿子点头:“还大比分输,我们连一个进球都没有。”
“那无助是?”
儿子说:“对手太强大了,他们配合很好,技术和体力也都比我们好;开场一分钟就进一个球,我们真的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办法。”
“那生气是?”
“输了还要按照教练的要求,感谢对手。他们朝我们做鬼脸。”儿子委屈的说。
“还感觉到惭愧?”我接着问。
“恩,觉得自己表现不好,3次射门机会没有进。”儿子说着,我坐到他旁边,并拥抱他。此时孩子需要一个大大的拥抱,他不需要你去安慰他:不要伤心,有什么好难过的;此时,空洞的鼓励“下次努力,争取打赢。”对孩子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当我们说:“别难过,输场比赛有什么好哭的,男子汉要坚强。”我们其实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对错、合适与否之分,它只是客观的反应出身体在当下的状态;它不是行为和举动,并不需要我们立马去纠正或者让其停止;它也不应该被批评和指责,而是需要被认可和准许。当我们长期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哭着对你说:“我的玩具熊腿断了。”我们说:“不就是个玩具吗,别难过,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孩子会认为悲伤、难过、沮丧这些情绪都是不对的,于是渐渐跟成年人一样压抑自己的感受,不再跟你说他的感受。
有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不哭,不忍心看到孩子伤心,我们还会采取诱惑“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个冰淇淋”,这也许可以暂时让孩子忘记伤心,停止哭泣;可是,下一次再遇到难过的事情,没有人给孩子买冰淇淋呢?或者下一次孩子跟你要5个冰淇淋呢?
心理学家,拿了情绪脸谱图,有哭的,笑的,去学校让孩子们来识别;发现那些学校小霸王,爱欺负人的,大多数分辨不清这些表情。他们会把一个看起来很生气的表情认为是很正常。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被人忽略感受,他就会去忽略别人的感受,以至于他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界限。
引导孩子说出感受,并与之共情,理解和接纳了孩子的感受之后,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跟孩子一起看我在现场拍到的照片和小视频:
儿子的分析:“发界外球没力。”“不敢上前抢断,盯球不防人。”“我居然站在那儿不动,拼抢不积极。”“控制不住球。”……孩子更愿意告诉你,而不是被你告诉。
倾听之后,既然话递我嘴边了,我说:“儿子,那天妈妈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现在想说给你听。“
“什么话?”儿子好奇。
“海阔天空的人生是一步一步用脚印丈量,一点一滴用汗水浸染出来的,而不是说了太多,站着不动,想得很美!”儿子笑着点头。
最后为儿子的班主任李老师点赞。年级联赛,体育老师就不专为某一个班指导了,而是裁判。此时咱们这位女性语文老师为了班级荣誉充当了临时教练,在球门旁边站着,数次被球击中也没有撤离“前线”。在比赛中为孩子们加油、鼓劲,也许她不懂足球技战术,但是中场休息的时候,她一边给孩子们擦汗,递水,一边说着“足球是团队运动,不要只想着自己进球,要配合。”但是当比赛结束,班级大比分落败,她却没有责备或者立马说教,“孩子们,辛苦了!”当队员们落寞的准备散开,李老师说:“队员们来合个影啊!”一班之主,坦然的接受失败。
人生就是如此啊 ,既要有迎向光明、成功的胸怀,也要有面对挫折的能耐。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在场外和李老师交流,老师说最近孩子们学习也相对不积极,被动,等。
回到教室,当孩子们感受好点, 用最新鲜、最真实的、最切身的事实和感受,跟孩子分析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是的,孩子们想赢,可是没有一种能力仅仅是天赋使然,它需要付出努力,当孩子意识不到积累对成长的意义的时候,我们需要牵着他们的手,带他去感受、去获取。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反复尝试100次,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只有持续的100次尝试,100次复盘,才有可能获得更稳定的63%赢面。
这一堂情感课、逆商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是立马让孩子不悲伤、不沮丧?我们有长生不老药吗?能保证孩子永远不面对失败与挫折?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人可以有任何情绪;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直面情绪,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要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被爱,被理解,是温暖、鼓励;而不是被忽略,被威胁,被过度保护,被一味的说教。
作为家长,我们最好是做一名园丁,想象我们养了一盆美丽的花,哪怕再期待它赶快开花,也不能代替它成长;多施点肥,多浇点水,就能行吗?养过花儿的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靠的是光合作用,我们只能科学、耐心浇灌,如何找到孩子自我生长、自我美好的强大力量和内驱力,是新时代家长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