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属于佛教建筑。我对它本是兴趣缺缺,在翻资料的时候,看到了“雁塔神合”的故事。传说啊,小雁塔在地震中,经历三次塔身震裂,之后又自然合拢了。这样的“神迹”让我心生好奇与崇敬。
结束了喧闹的省博物馆之旅,就踏上了前往小雁塔的地铁。不同于大雁塔广场的宽阔,走过一条平淡的马路,大门就那样突然地出现在这尘世里。往里走,又是一条枝叶相交的林荫小道,把刚才的一切嘈杂都挡在了身后。满眼都是绿色,古木参天,盘虬卧龙,小雁塔的身姿就在这些大树的掩映之下,若隐若现。
路过一棵一棵树,就像走过一个一个持戟的卫兵,心生庄重。终于到得眼前,努力地仰头去看,在蓝天之下,一座小小的城堡,似乎显得有些孤单。
绕着小塔走了四五圈后,认真看了目之所及的塔身,记下了那古朴的黄色,但是却看不出来哪里是“神迹”发生的地方,我决定继续往前走。看到侧面有一个小院门,几抹粉红探头探脑。转过院门,竟是一院的月季!虽已入秋,多半花朵也在凋零之中,却仍难掩花色。不知谁在这里种了这样满院的花,很适宜。从这里看小雁塔,宝相庄严,虽塔顶损毁,更显出了几分坚强。高处生着几丛小草,现在,能登塔陪伴的只有它们了。
一阵浑厚的钟声穿透院墙而来,是那口大铁钟。出院门稍走几步便可看到,几个游人围着一口笨重的铁钟,相机对准其中一位先生,他已经摆好了姿势蓄势待发。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是几句祝语(那人许是工作人员),那位先生仿佛卯足了全身的劲撞响了这口大钟,钟声不知传到了多远,水池的水哗哗地往外流,一行人容光焕发地说笑着。边上的大殿上“雁塔晨钟”几个鎏金大字十分耀目。我看着那口钟,觉得它可能有点疼。
小雁塔如今属于博物院景区,从右侧的小院门转出去,便是博物院的所在,博物院的建筑风格嘛,有点像个帽子,或者说斗笠。登上台阶,站在博物院门口,转身看小雁塔,这个角度的小雁塔,在周边高楼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秀丽。脑海中忽然就想到了“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场景。正午的阳光将眼前的一切都照得分明,现代建筑的光华让它略显苍老,就像在众美女簇拥之下的倾城铃兰。一千三百年的岁月走过,它看过繁华盛世,看过长安战火,有月无月,花开花落,它都这样静静伫立,想来也是在守候一个约定吧。
搜一搜资料,史籍记载小雁塔是宫人集资兴建的:“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宫人啊,这些在宫苑内从年少到年老的宫人,这些怀着青春的希望到暮年的绝望的宫人,他们什么都不可以有。只有这一点点对于渺茫的未来的寄托与企盼,全部都虔诚地放在了这里。那一双双隐忍而又渴望的眼睛,那一颗颗微小而鲜活的心。想到这里,我的心也不禁沉入深不见底的黑暗中。
小院中那满园的月季不名贵、不稀有,但是生命力却很顽强,大部分的品种耐寒又耐热,一有机会就疯也似的生长。花朵也可娇艳也可端庄,也有淡雅也有秾丽,虽不是经冬不败,却也能历三季。它们没有传说,没有故事,不入诗词,无人歌颂,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在乎。或许它们并不需要象征,也不需要追捧,它们就那样实实在在地生长着,心中也有一个约定,等一个捉虫挡风的人。但愿所有的它们,在这一次的四季中,心愿都能实现,不用再等来生。
资料上写到,小雁塔的“神合”,实为“人合”,当年设计此塔的工匠若有知,想来会非常自豪。
我还想在落雪时再来一次,不为神迹,不为盛名。
文/方早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