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我发现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男孩。大宝虽然才7岁,已经开始小叛逆。并且因为有了弟弟而产生了嫉妒心,以为自己被横刀夺爱了。
感到棘手的我只好向书求救。幸好《养育男孩》给了我一些建议。让我知道男女有别,比如男性的大脑天生善于理解和建立系统而女性大脑善于移情。同时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大脑更容易受到损伤。所以对男孩子我们要更加耐心有爱。
这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看到了青春期的引导有多么重要,不但要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同伴,也要找一个领路人。为男孩走向男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书中也讲了为什么男孩调皮青春期叛逆,喜欢拉帮结派,原来这些都是睾丸激素的影响。男孩子特有的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导致他们去寻求一个外在的群体或组织安放自己无处释放的激情,并寻求心灵的慰藉。相比于女孩子他们更需要明确的指令,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架构,如果没有那么他们很可能在盲目中用拳头去创建一个。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大约小学六年级开始参加社会帮派,跟着一群人打打杀杀的,是真的使枪弄棒。后来有一天他的爷爷跟他说你说我还能陪你多少年呢?他自己幡然醒悟,从此退出江湖,刻苦学习愣是凭着优秀的体育和文化课成绩考上了全国最好的体育大学。他说最险的那一次自己被一群人拿刀围着,幸亏其中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父亲,这才饶了他一命。现在想想都后怕。那时因为受港台片尤其是古惑仔的影响,只看重兄弟义气,不明白帮派争夺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为地盘为利益,傻傻地跟着。幸亏爷爷的指点自己浪子回头,否则真的不堪设想。由此可见,少年成长的路上永远少不了一位智者的引导。父母的责任就是负责给孩子找这样一位引路人,可以是自己的男性朋友,也可以是孩子的老师。
年轻人对社会缺少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凭着一腔热血加上满满的荷尔蒙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真的是要提高警惕提前打好预防针。要做到孩子能真心听取你的意见,也唯有多陪伴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才可以。有个比喻把青春期之前的陪伴当成银行储蓄,陪伴越多储蓄越丰厚,青春期风险越小。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周遭的生活环境。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长。封闭的环境会给孩子性格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点我也有所体会,刚搬到一个新地方。孩子不肯坐校车,因为从小一个人长大,出门都有大人陪伴,很少跟同龄人一起玩,所以他不愿自己坐校车。那天在我的再三劝诱下孩子说如果他们同班的那谁约他的话他们可以一起坐校车,前提是每次都要坐一起。看来他还是缺少一些安全感,我应该多结识几位家长给他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同时这本书也告诉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成长型思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一个没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即使一时获得成功也会昙花一现,根本承受不了命运给与的重大课题。思想支配行动,思想停滞不前行动自然无法更新。高自尊水平的人更容易拥有成长型思维,低自尊的人容易形成固定性思维模式,这也许与长期的习得性无助有关。很多科学实验已经有所证明。在此不做赘述。
自尊是自我尊重,对自己怀有极大的敬意、羡慕和好评,说到底应该是一种自我期许的实现状态,这是我根据词典的个人理解。自尊的表现是自律、有责任感,能够延迟满足。如何做到这点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刻苦忍耐,形成一定的习惯养成一定的品格,也即对成功来说极为重要的坚毅性格。
所以我认为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才是关键。为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的三阶段,在零到六岁如何温柔陪伴,六到十三岁如何教导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十三岁以后帮助他成为一个男人。在这期间我们要知道他自身的身体变化是如何受到了睾丸激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
这本书还有一个地方触动我,就是讲到校长的作用。一个好校长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长远看甚至对整个社会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帮学生看行李的北大教授,提倡兼容并包理念的北大校长,还有千千万万那些为了国家振兴而教书育人的老师,他们是这个社会的脊梁。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幸福成长也至关重要。少年强则国强,修身齐家治国安民,每个家庭的教育做到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才更有希望。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疯狂涌向名校的原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一位好的老师让孩子受益终生。
当然孩子绝大部分的学习能力或者潜力已经在六岁或三岁前已经成型,因为孩子自出生起大脑已经有数亿计的神经元,父母的语言和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大脑的发育状况。那些未被链接的神经元将会被“修剪”掉。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最初的起跑线。
为人父母是一生的必修课,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