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小欢喜》的时候,电视上已播放到第二十二集了。没有按下遥控上下一个频道的按键,是因为里面“童文洁”和“方圆”的名字吸引了我。很纳闷,从来都没有听过《小欢喜》这部电视,连预告都没有听过,但是为什么“童文洁”和“方圆”那么熟悉?到现在自己的这个年龄,看电视纯粹是为了消遣,连一丁点儿脑子都不愿意多动,所以没有深挖自己和“童文洁”“方圆”为什么竟一点没有距离感,心想,大概这名字编的太绝了吧,朗朗上口!不得不承认,两个晚上,《小欢喜》就把我拿下了。然后,开始了我苦苦的追剧旅程。白天尽量在不影响孩子的情况下偷时间在手机上看,晚上和孩子商量电视归我,准时将遥控按到浙江卫视,双管齐下。一两天后我猛然间发现,中午的时候东方卫视也在放映这部电视剧。就这样,一会儿看前面,一会儿看中间,一会儿看后面地追着《小欢喜》,一天下来,我常常思想游离,分不清哪件事是先发生的,哪件事是后发生的,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地,混混乱乱地在电视剧结束之时结束了我的追剧之旅。
剧中三位妈妈各有千秋,如果必须在三位妈妈中选择一位来窥视未来的自己,我想我只能是宋倩。因为“童文洁”这样的妈妈我当不了,她豪放自如,生起气来能够揍儿子一顿,转瞬也能给儿子道歉,对我这种爱和孩子“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妈妈而言效仿"童文洁"实属不易;“刘静”呢,作为一位妈妈,她温柔体贴,低声细语,善于从家长身上找原因,懂得缓解亲子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于我,实在是“太为难臣妾”了。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宋倩更能使我看到十年后的自己。
宋倩爱英子,这是毋庸置疑的,爱到了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爱到了骨髓里,爱到了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而没了自我。英子呢,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深感母亲的爱,也极力想做到母亲想让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但奈何,母亲的爱过于沉重,于一个孩子而言实在承受不了,所以英子开始想要逃避母亲的庇护,尽管是这样一个深知母亲不易的优等生!在爱的内衣、外套的包裹下,宋倩“疯了”,英子“疯了”,母女关系一次次僵持,几近冰点。
荧屏前的我,不必刻意去“对号入座”,但从宋倩的身上我不止一次地捕获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家,面对孩子,爱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妈妈,我愿意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给孩子。可我的爱不是一味地满足、妥协,而是有更多的要求、规则。譬如,要求孩子什么时候完成作业,什么时候读书,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能没有礼貌……因此我所谓的爱,在孩子那里可能就是无止尽的要求,就是约束,就是负担。太多的要求于孩子而言是不愉快的,所以在家里我常常与孩子针锋相对,有时甚至鸡飞狗跳。小小的儿子总是对于我过多的要求心生不满,愤愤不平。
在学校呢,面对学生,其实我只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师,但是我更喜欢把学生当成我的孩子,更习惯以一位妈妈的立场去要求学生。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仅仅是我工作的一小部分,我可能更关注于一个学生的人品、性格、习惯等等。日子久了,学生难免会生发出“你怎么和我妈一样”的质疑;走廊上我一现身,寓言故事《狐假虎威》中的场景出现了:两个班的学生以光的速度闪回教室,留给我一个宽宽的走廊;周六日、假期,走在路上,一些学生远远看见我,风一般地躲了起来……每次看到学生们使劲儿躲避自己的背影,我都心生悲凉。更可悲的是,对于以上这些学生,我竟然不是班主任,而不过仅仅是一个代课老师罢了。
不管是孩子还是学生,都是我人生中必然要去应对的重要角色。我一直都坚信,我在饱含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爱着自己的学生。但为什么孩子、学生总想找机会逃避我的视线,我的管辖?或许我的爱过于沉重,压弯了孩子稚嫩的肩膀,压垮了学生的双耳、眼睛。忽然想起不知哪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的一句话:“爱,是需要被理解的。当你的爱无法被学生理解时,你的爱就毫无意义。”其实很多时候,我的爱就类似于“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培养孩子,教育学生,我自以为是地以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在对待他们。但是这些方式只是我的,不是他们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我至亲的儿子,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独自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应该有的只能是“建议”,而不是“必须”。面对他们,我要爱,但我的爱不能令人窒息。
改变自己,从这个三年开始!以此勉励自己!